第十五章 再戰伊普爾

在德國占領的法國和比利時大約19500平方英裏(約50505平方公裏)的土地之中,我們已經收復了8平方英裏(約20平方公裏)。

——溫斯頓·丘吉爾

3月走,4月來,協約國的領袖們有理由對東線的進展感到滿意。雖然深陷寒冬和物資短缺之中,俄國人在加利西亞和喀爾巴阡山脈對奧匈帝國的攻勢卻進展不錯,其中包括對普熱梅希爾的圍攻(魯登道夫曾用羨慕的語言描繪俄國士兵手中只拿著刺刀向高地猛沖,展示出崇高的“蔑視死亡”之精神境界)。俄國第八集團軍的指揮官阿列克謝·布魯西洛夫,既有軍事才能,又野心勃勃,在占領了喀爾巴阡山脈頂峰後,又開始向多瑙河谷進發。在俄國人控制下,加利西亞局勢穩定,俄國沙皇本人也視察了剛被征服的城市倫貝格(Lemberg,即烏克蘭的利沃夫),他進入過去只有奧匈皇帝弗朗茨·約瑟夫才有權使用的套間睡覺。俄軍在春季或初夏翻越喀爾巴阡山脈發動一次大規模攻勢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奧地利人自知難以阻止俄國人,所以感到非常害怕。俄國人則對未來充滿信心,認為沒有必要犧牲一份豐厚的戰利品去吸引意大利參戰。此外,俄國人在高加索地區與土耳其人的戰鬥也相當成功,給人一種感覺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似乎不再有必要,如果不讓俄國人涉足君士坦丁堡,他們甚至不願參加達達尼爾海峽戰役。

另一方面,康拉德意識到自己的軍隊正處於崩潰的邊緣,渴望再次獲得德國的幫助。法金漢有些猶豫,無法答應,局勢越來越折磨他的心智。他之所以猶豫不決,是因為英國和法國繼續在西線發動攻擊,而他認為西線才是決定勝負之地。此外,意大利也讓他感到局勢復雜。截至1914年8月,意大利還算是德國、奧匈、意大利三國同盟的成員,但是,意大利正把自己放在拍賣台上,等待出價最高的人。

在1914年7月的危機中,德國和奧匈帝國雖然與意大利有形式上的同盟關系,但並不給予信任,所以意大利實際上被排除在外。意大利的外交部長安東尼奧·狄·聖朱利亞諾(Antonio di San Giuliano)並不介意這一點,因為他根本就不想牽涉其中。他認為奧地利對塞爾維亞的行為是攻擊性的,具有挑釁的味道。他還指責德國和奧地利不與意大利協商而違背同盟條款。他認為,由於德國和奧地利行為不軌,所以意大利沒有義務參戰。

10月,聖朱利亞諾逝世,意大利總理安東尼奧·薩蘭德拉(Antonio Salandra)兼任外交部長,他後來成為一名法西斯分子。他認為意大利的中立是可以謀取報償的東西,應該把中立當作一件可出售的財產,誰給的價高就賣給誰。他擡價有術,宣稱意大利有100萬立刻能上戰場的軍隊,這引來激烈的競價買賣。協約國和同盟國覺得意大利挑選的那一方很有可能贏得大戰的勝利。從這個春天的情況看,協約國大有取勝的希望,如果再能增加100萬反對同盟國的兵力,同盟國肯定垮台。

英國給意大利的條件十分寬厚,因為英國沒有割讓領土的必要。法國也處於類似於英國的有利地位上。所有承諾能給予意大利的領土(海港城市的裏雅斯特、阿爾卑斯山南面的大片土地、愛琴海上的島嶼、巴爾幹的部分土地、某些亞洲土地、某些非洲土地)都可以在戰爭結束後從奧匈帝國的領土或者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切割下來。俄國人態度不積極。由於有自信心能打敗奧地利,俄國人不願承諾給予意大利任何本該屬於自己的戰利品,俄國人希望戰後主宰巴爾幹地區及其東面的廣大地區。為了贏得俄國人支持,愛德華·格雷承諾把君士坦丁堡和一些奧斯曼帝國土地分給俄國,這一承諾實際上違反了英國一貫的中東政策。

同盟國的討價還價能力非常有限:意大利想要的土地,都是維也納已經占據的或垂涎的。德國僅希望意大利保持中立。雖然德國的目標不高,但寧願付出大價錢。首相貝特曼–霍爾威格甚至建議把西裏西亞的一部分劃分給奧匈帝國,借以誘導奧匈帝國向意大利妥協。柏林後來閉口不談這一建議,因為西裏西亞是腓德烈大帝所有劫掠中最重要的戰利品。

陰謀是沒有窮盡的。在維也納,絕望中的康拉德和貝希托爾德提出新建議,請意大利做仲裁協商東線停止協議。給意大利的回報是蒂羅爾(Tyrol)的南部地區,屬於奧匈帝國在阿爾卑斯山的領土。俄國將獲得加利西亞的一部分、君士坦丁堡、從達達尼爾海峽到黑海的航路。這個建議公然背叛了土耳其,德國很可能也會視其為一種背叛,但是康拉德和貝希托爾德似乎並不在乎。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聽說了這個建議後,立刻將貝希托爾德解職。從而,大戰剛一年,對大戰爆發負有最大責任的人就離開了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