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筋疲力盡(第2/7頁)

歐洲的戰事繼續著,新的進攻一次接著一次,就好像血海裏的潮汐一樣。在凡爾登,尼韋勒力壓對有“屠夫”之稱的曼京的排擠,將他再次提拔為軍長,曼京在羅林森發動7月14日進攻的第二天,派遣一個師的兵力去攻占一個名叫富魯瑞(Fleury)的村莊。這次戰鬥徹底失敗了,法軍損失許多士兵,由於失敗過於慘重,貝當不得不加以幹預。貝當命令不許再發動進攻,除非他親自批準,並且明確指出他絕對不會批準一個準備不足的行動計劃。曼京和他的上司尼韋勒開始策劃一個甚至更大的進攻計劃,他倆希望這個計劃能被貝當批準。

7月23日,羅林森再次發動他的攻擊。參戰部隊是澳新軍團,有許多士兵來自加裏波利,他們按照預定目標占領了波濟耶爾嶺(Pozieres Ridge)。在遭受新一輪巨大損失後,占據波濟耶爾嶺成為唯一戰果,戰鬥隨後又徒勞無益地拖延了兩個月。“大部分澳大利亞士兵都是樂觀主義者,許多人不願吐露委屈,他們甚至把委屈深深埋藏。然而,一些聰明人痛苦地意識到自己被當作了無用的犧牲品,他們有這種想法毫不奇怪。”澳大利亞官方戰史後來評論道。

尼古拉·尤登尼奇(Nikolai Yudenich)是一位與布魯西洛夫一樣具有很高的軍事才能的將軍,曾在高加索地區打過一系列勝仗。他在7月25日發現有大量土耳其人從兩個方向正向他靠攏。於是他發動對土耳其第三集團軍的猛攻,這支土耳其軍隊馬上潰敗,傷亡人數達到1.7萬人,被俘人數也有1.7萬人,同時還有數千土耳其士兵逃逸。他隨後迎戰繼續向他壓過來的土耳其第二集團軍,其中包括加裏波利的英雄穆斯塔法·凱末爾所指揮的軍隊。

7月底,布魯西洛夫繼續攻打交通樞紐科韋利,此舉能進一步消損奧匈軍隊的實力。但是,他的速度被迫放緩,原因是一些老問題:運輸能力不足、缺乏補給、缺少後援部隊。有一個比較嚴重的新問題,德軍從西線調遣來的大量部隊陸續抵達。這是一個致命的危險,但是布魯西洛夫卻能以此為榮,因為是他逼迫德國向東線調兵的。3個月前,德軍在西線有125個師,而在東線只有47個師。但是,自從德軍為了應付布魯西洛夫在東線制造危機局勢開始向東線調兵以來,西線和東線的兵力對比逐漸發生改變。到了8月份,德軍在西線留下119個師,東線增至64個師。數10萬本來可以在凡爾登戰役改變戰局的德國部隊,被迫來到加利西亞作戰。

西線的戰局並非像人們12月在尚蒂伊所做的設想那樣發展。但是,根據8月份的情況看,霞飛制定的目標似乎還是有可能實現的。德軍的總兵力已經居於劣勢。在凡爾登和索姆河,德軍都處於守勢。在東南戰場上,德軍與奧匈的聯合軍隊處於守勢。奧地利人在意大利也處於守勢(8月6日,第六次伊松佐戰役開始,打了12天的仗,奧地利有10萬人傷亡)。奧斯曼帝國處於危難之中,尤登尼奇的高加索戰役和阿拉伯人的沙漠革命折磨著土耳其人。為了描繪一個更完整的大戰局勢,還需要提及另一動向,法國將軍薩瑞爾正向薩洛尼卡的北面調兵遣將,他準備調動25萬兵力,包括23個由英國、法國、意大利、塞爾維亞組成的步兵師。協約國有足夠理由相信一點,只要繼續向德國施壓,德國很有可能像奧匈帝國一樣走向崩潰。黑格有一個信念,德國人已經不可能有足夠的人力和武器維持他們的防禦線不受損傷。也就是因為有這個信念,他才不斷在索姆河敲打德軍。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發生了兩件事,致使局勢發生逆轉。布魯西洛夫給維也納帶來巨大的威脅,這迫使維也納把所有的軍隊都置於德國的統一指揮之下。康拉德大聲叫喊抗議,但此時已經無人關心康拉德的想法;毫無疑問,如果反對康拉德的人能在後續人選上達成一致,康拉德恐怕早已被解職了。整個東線都置於興登堡的指揮下,其實也就是置於魯登道夫的指揮下,他很快就能從波羅的海的消耗戰中擺脫孤立。當他獲得東南戰區的指揮權後,立刻不再強調他的部隊是不能調往別處的說法,將他儲備的東北部戰區的部隊調出。幾百列火車的士兵、大炮、補給開始湧入加利西亞。隨著這些德國部隊進入各自的位置,布魯西洛夫希望重新展開攻勢的機會迅速消失了。

就在此刻,羅馬尼亞決定投入協約國的懷抱,此前,羅馬尼亞一直在猶豫,猶豫的時間足有幾個月。雖然羅馬尼亞王室是德國普魯士霍亨索倫王室信奉天主教的分支,但是羅馬尼亞政府最終還是選擇了協約國。布魯西洛夫的勝利促成羅馬尼亞的決定,特別是布魯西洛夫占領了布科維納(Bukovina),這塊地方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一個省,與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地區毗鄰。雖說特蘭西瓦尼亞對別人來說重要性並不太大,但是對羅馬尼亞人來說卻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不僅因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混雜人口中有許多羅馬尼亞人,還因為這塊土地被奧地利人在1868年劫掠走,所以羅馬尼亞人渴望吞並它。羅馬尼亞人害怕如果現在不采取行動,俄國人將永久占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