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新計劃(第5/6頁)

英國公眾面對大戰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在大戰前的20年裏,德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長,並且崛起為一個海軍強國,德國的進步激起許多最有影響力的報紙竭盡全力地叫喊。那個時代也有一個類似當今的魯珀特·默多克式的人物——阿爾弗雷·哈姆斯沃思(Alfred Harmsworth,他的貴族名字更有名,叫諾斯克裏夫男爵)。他擁有幾家報紙,定位於不同的公眾群。他在自己所擁有的報紙上警告讀者德國的威脅。有許多與他競爭的報紙反對他,其中的一個抱怨道:“一種不以事實為基礎的反德國心態。”大戰爆發後,記者不許接近前線,諾斯克裏夫和他的競爭對手都沒有抱怨必須依賴官方的信息來源去了解前線的真實情況。他們看不出抱怨的理由。許多人認為他們有責任不告訴公眾事實,但是必須保持公眾的士氣高漲。

1914年8月,英國建立出版局(由溫斯頓·丘吉爾建立,他總是以最廣泛的眼光看待自己可能的責任),其任務就是決定什麽可以出版發行,什麽不可以出版發行。此後不久,英國通過一部法律《王國防衛法案》,它規定出版發行“很可能直接或間接對敵人有用的”任何東西是非法的。與此同時,英國建立秘密戰爭宣傳局,其任務是幫助外交部向中立國示好。在英國國內,宣傳機制相對簡單。國內宣傳不突出操縱國內輿論的任務,而把工作重點放在防止公開一些有損英國人勝利信心的信息,或者防止公布有損英國遠征軍形象的信息。由於公眾中沒有多少人質疑戰爭的動機,所以國內的宣傳相對簡單。

大戰之初,法國政府把管理戰爭新聞的任務留給霞飛和他的參謀們。這個簡單的新聞體系在大戰的前半程效果不錯,就如英國一般,其原因也很簡單:報紙滿足於從軍方獲得信息,公眾之中很少有人願意質疑或抱怨。德國進入大戰的時候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新聞宣傳體系,但是,這個體系不針對德國國內,而是瞄準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當英國切掉了德國與西半球的電纜聯系後,德國宣傳攻勢被削弱了。從大戰一開始,與英國和法國相比,德國沒有有效的體系塑造本國民眾的意見。隨著戰爭不斷拖延,德國有許多問題呈現惡化的趨勢,輿論控制問題也是其中之一,但輿論控制問題的惡化趨勢部分原因與德國社會的一些獨有特征有關。容克精英既不喜歡也害怕城市大眾,除了只想獲得他們的默許和服從之外,其他一概不想要。容克精英不允許公眾的意見有影響力。

在大戰的頭兩年裏,這3個國家的新聞審查制度雖說嚴格,但也比較容易維持(取締不與政府合作的出版物),主要目標是向人民保證戰爭肯定能打贏,同時把敵人描繪成魔鬼的化身。他們使用的方法很直觀,讓我們當代人覺得有些滑稽。德國的新聞都有一個固定情節,把德國描繪成正在與一群魔鬼搏鬥,這群魔鬼正肆無忌憚地想用陰謀毀滅德國。英國和法國采取本質相同的劇本,劇本的內容是英法為了保護文明正在與企圖統治世界的匈奴後裔做鬥爭;甚至協約國報紙上暴行類的新聞與軸心國的同類新聞有對應關系。英法的新聞報道說德國人為了使法國青年永遠不能當兵竟砍去他們的雙手,還說德國人強奸幼女、用刺刀挑嬰兒。德國公眾被告知,俄國人在東普魯士的湖裏下毒藥,並切除俘虜的肢體,法國人和比利時人挖出俘虜的眼睛。撒謊就如同流行病,許多報紙把俄國壓迫猶太人的老照片找了出來,借以證明德國人正在掠奪比利時。即使了解事實的官員也不能免於患撒謊流行病。勞合·喬治在擔任首相之前就對公眾說:“德國的新哲學就是要毀滅基督教。”

當戰爭進入第3年後,新聞審查制度又發生改變,而且是向更壞的方向發展。由於罷工和抗議在英國出現蔓延的趨勢,英國政府十分警覺,開始把和平主義者和有良知的反對者作為譴責的對象。如果和平主義領導人(許多都是社會主義者,他們以前比較沉默)膽敢在工人集會時講演,英國政府就逮捕他們。隨著工人越來越處於不安的狀態(英國軍需品生產在1917年5月曾陷入暫時停頓之中),英、法、德都試圖掩蓋真正的原因:生活成本上揚,在惡劣條件下長時間工作,缺乏食物。在這3個國家中,罷工是叛國罪,政府增加力度迫使公眾順從。

1917年是一個轉折點,勞合·喬治自2月份建立信息部,對公眾所能獲得的信息加緊控制。4個月後,他建立國家戰爭目標委員會,讓前任首相阿斯奎斯擔任其主席。這個具有古怪名字的委員會,其主要任務不是去制定英國的戰爭目標(英國有意將戰爭目標變得相當模糊,避免內部政治分歧公開),也不是回應德國的宣傳,而是消除國內的不滿情緒。英國政府為這個委員會分配了前所未有的24萬英鎊活動經費,工作重點放在用德國暴行的可怕故事(一般是編造出的)籠罩住工人騷動的新聞。這個委員會的目標就是要說服工人們相信,與野蠻的敵人談判不可能有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