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敗落的征兆(第6/10頁)

局勢有了新變化:英國和法國看到美國越來越具有支配力,害怕和平最終被美國人決定,所以希望盡快結束大戰。這種恐懼心理並非絕對沒有道理,威爾遜曾背著協約國與德國人單獨交換意見。有一些嚴重的問題使盟國處於分裂狀態。勞合·喬治與威爾遜在許多問題上有不同意見,這些問題包括戰後的貿易規則如何、海洋自由的準則如何、如何處置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美國總統威爾遜在會上提出“十四點”建議,在討論的時候,文件的復印件還沒有送到會場,將軍們不知道總統到底提出了什麽建議。

11月1日,人們要求德皇威廉退位,但他拒絕了。他計劃帶領軍隊回到德國國內鎮壓各地的起義。格羅納將軍接替魯登道夫的軍需部長一職,他詢問西線最有資質的德軍將軍是否願意跟隨德皇回國鎮壓百姓。格羅納心裏很清楚前線將軍們的回答將是什麽。格羅納是一位又能幹又正直的人,後來曾與希特勒作對,兩次拯救幼嫩的德國的民主體制。有39位將軍給格羅納做出答復,其中有1人說要去鎮壓,15人說有可能,23人說不。格羅納獲得這個結果後,告訴興登堡局勢變得不安定,於是德皇威廉決定退位。威廉跨過邊境去了荷蘭,荷蘭女王同意收留他。

11月8日,由天主教中央黨的馬蒂亞斯·厄茲伯格(Matthias Erzberger)帶領的德國代表團抵達盟國在貢比涅的總部。柏林政府此時處境危險,共產主義者有可能發動內戰而奪取政權,於是柏林政府指示厄茲伯格去接受盟國開出的任何停戰條件。福煦明確指出沒有談判的余地,並提出盟軍指揮官同意的停戰30天的條件,其中包括德國必須在14天內撤到萊茵河東岸,否定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回撤到1914年8月1日的東部邊境線,交出5000門大炮、3000門迫擊炮、3萬挺機關槍、2000架飛機,放棄德國在非洲的屬地。盟國的海上封鎖還將繼續,這個消息讓來自極度缺乏食物國家的代表處於驚慌失措之中。德國有3天的時間做決定,要麽接受要麽放棄。盟國最終還是允許修改了一些條款:盟國也害怕共產主義分子在德國發動革命,於是減少了必須交出的機關槍數目,借以幫助德國政府維護秩序。厄茲伯格領導的代表團簽署了協議。後來,厄茲伯格被刺殺,因為有人認為他背叛了祖國。

大戰結束了。停戰協議在11月11日的早晨11點鐘生效。盟國內部不是每一個人都高興。當曼京聽到停戰條件時,他驚叫道:“不不不!我們必須攻入德國的心臟。停戰協議應該在那裏簽署。德國人不會承認他們失敗了。不能這樣結束戰爭!……這是一個致命錯誤,法國將為此付出代價!”

背景:命運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很難說停戰之後是什麽,但肯定不是和平。

死了大約有950萬人:同盟國死了400萬,協約國比同盟國多死100多萬人。各國的死亡人數如下:俄國180萬人,法國140萬人,土耳其80萬人,英國72.3萬人,意大利57.8萬人,美國11.4萬人(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比美國多死兩倍人)。

德國死了200萬人,奧匈帝國死了100萬人。大戰整整持續了52個月,德國每小時死55個人,每天死1330人。哈布斯堡帝國每5個人中就有1個人死亡。

這些死亡數目不包括負傷的1500萬人,不包括多達900萬的戰俘,也不包括數百萬計死於各種非命的平民。

停戰並沒有阻止殺戮。歐洲的正常生活秩序被打亂,有太多的問題有待解決,有太多年輕人除了打仗以外不會做任何事,他們無家可歸。

俄國很快滑入大規模的內戰中,內戰持續了幾年,死於內戰的人數比死於大戰的人還要多,美國和歐洲的軍隊被牽連進來,但共產黨最終牢牢掌握了政權。停戰生效幾周後,柏林爆發類似於布爾什維克的革命,革命被血腥鎮壓了,施暴者不是德國政府,而是由不願放下武器的復員軍人組成的半軍事組織“自由軍團”。共產黨政府曾短時間控制了布達佩斯和慕尼黑。在新成立的國家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間爆發爭奪領土的武裝沖突。在特蘭西瓦尼亞、烏克蘭、高加索內部有武裝沖突。土耳其和希臘的邊境線上也有武裝沖突。美國國務卿蘭辛在1919年4月寫道:“中歐燃燒著無政府主義的烈火。人民看不到希望。”

無人能控制混亂的形勢,贏得了戰爭的士兵們想回家,沒有興趣再打仗。一支駐紮在英國福克斯通的部隊在聽說要被送往俄國打仗時,他們發動了叛亂。法國海軍在黑海的艦員也為了類似的原因發動叛亂。

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大戰的勝利者們於1919年1月來到巴黎,考慮如何對世界進行重組。有數十個國家被邀請來巴黎參加會議,但是真正的決策權只掌握在少數國家手中,這一點從會議開始的時候就表現得很清楚。首先,會議的進程由10人委員會主導,這10人是來自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美國的政府領導或外交官。後來,即使這個10人小團體也顯得太大,不能保守秘密,10人中的外交官被排除在外。日本只對亞洲和太平洋感興趣。意大利代表憤恨地離開會議,原因是意大利的領土要求沒有獲得滿足。最終,巴黎會議由3個人主宰:喬治·克裏孟梭、勞合·喬治、伍德羅·威爾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