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敗落的征兆(第5/10頁)

此時,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仍然是北方集團軍的指揮官,他提出一個警告(他沒有寄給魯登道夫,而是寄給了馬克斯親王,他這個舉動的意義很大),他說如果再不停火,敵人將入侵德國。威廉·格羅納將軍在大戰開始時是德國鐵路的頭目,後來又做過許多重要工作,他此時與魯登道夫有不同意見,他發現至少有20萬至150萬士兵(當時已經無法跟蹤調查每一個士兵)失蹤了,他們中的大多數可能是開了小差。

戰場繼續血流成河——在10月份,法軍被殺、負傷、失蹤的人數達到13.3萬人。不過,進攻的總是盟國軍隊,德軍總是陷入更深重的混亂之中。德軍已經沒有新兵供補充,幾乎沒有後備部隊。相反,盟國則變得兵力充沛,甚至把澳新兵團從前線撤下。莫納什的部隊已經接近突破點。他此時養成一個把左手放進口袋裏的習慣,因為他的左手不停地戰栗。

10月22日,弗蘭茨·馮·希佩爾(Franz von Hipper)被任命為德國公海艦隊的指揮官,他制訂了第十九號作戰計劃,根據這個計劃,他的艦隊將出海向英國、美國艦隊發動自殺式襲擊。3艘無畏級戰艦的船員聽到這個消息後在基爾發動兵變,然後在桅杆上掛起革命的紅旗。基爾的衛戍部隊也加入起義,起義迅速蔓延,曾令德皇驕傲的艦隊從此失去作戰能力。

10月23日,準備自兩周後參加議會選舉的威爾遜給德國發去第三個外交照會,此舉令德國異常吃驚。這位美國總統宣稱:“如果與美國打交道的仍然是德國的戰爭操縱者和帝王獨裁者,美國則不準備進行和平談判,而要求德國投降。”威爾遜的苛刻要求促使魯登道夫向德軍各部隊發出一個新的指令,興登堡在這份新指令上簽了字。魯登道夫的指令說:“我們的敵人用虛假的語言欺騙我們,為的是突破我們的防禦力。士兵們,威爾遜只能迫使我們把抵抗力發揮到極致。”

魯登道夫從軍隊總部前往柏林,目的就是結束馬克斯親王與華盛頓的對話。剛抵達柏林,他就發現人們對他發出的指令感到憤怒。公眾此時渴望和平,他的指令引發了公眾的憤慨。德國議會的大部分議員也反對他,馬克斯親王也反對他,甚至一些軍界人事也反對他。許多戰場指揮員表示抗議,魯登道夫不得不收回他的指令,這是對他的一個新羞辱。有人甚至說,如果德皇導致德國無法獲得和平,那麽德皇就應該離開。

每一天,甚至每一小時,都傳來災難性的消息。在意大利,包括3個英國師、2個法國師在內的總共有56個師兵力的盟軍部隊發動被稱為維托裏奧-威尼托戰役,這次戰役的目的是在大戰結束前多占領一些土地。奧地利人不但沒有抵抗,反而叛變了,有50萬人投降,絕望的將軍們向的裏雅斯特(Trieste)發電報,要求停火。

身在柏林的魯登道夫,開始談論調動德國全部力量,實現瓦格納式的英雄主義搏鬥,直至死亡。德國代理首相聽到了魯登道夫激昂的演說,用辛辣的語言回答道:“我就是一名普通公民,我所能看到的僅僅是人民處於饑寒交迫之中。”10月26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秘密會見德皇。魯登道夫知道無法繼續保留自己的職位,於是冷靜地提交辭呈。德皇願意給他一個新機會,去擔任集團軍指揮官,他拒絕了,並要求解除軍籍。德皇同意了。興登堡也要求解除軍籍。德皇只說了三個字:“你留下。”興登堡鞠躬順從了。從此,魯登道夫把興登堡的順從看作不可原諒的背叛。

當魯登道夫辭職的消息在德國電影院裏廣播出來後,觀眾們歡呼雀躍。魯登道夫覺得整個德國對他抱有敵意,於是偽裝逃離了德國。後來,他去了瑞典。

10月27日,德國向美國總統威爾遜發出第四封外交照會。這實際上是一份投降協議書,可憐巴巴地說:“德國期望實現按照總統先生意見勾勒出的和平正義的停火。”換句話說,德國人此時願意接受美國總統提出的和平條件,但接受的條件是這些和平條件應該與“十四點”建議相匹配。連續9天,威爾遜總統沒有給予回答。就在德國等待答復這幾天,美國人占領了法國城市色當,切斷了德國占據的法國連通南北的鐵路線。土耳其和奧地利投降了,甚至巴伐利亞也在單獨謀求和平。德國各省會城市都爆發革命。慕尼黑宣布成立共和國,國王逃跑了,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變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人。

10月28日,盟軍的軍事指揮官會聚一堂,研究給予德國的和平條件。大家在會上爭論得很厲害。黑格開出的和平條件最輕,他只希望德國從比利時、法國退出,並交出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貝當的和平條件比較嚴厲,他要求德國撤出萊茵河以東、阿爾薩斯-洛林以北地區,這意味著德國需要拿出一部分本國領土給盟國。潘興的條件更嚴厲,包括了許多別人從來沒有提出的懲罰性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