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第2/3頁)

但是,2500年前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以及它的更深層次的意義是什麽,這些是很難把握的。到目前為止,我們了解這場戰爭的最主要資料是生活在那個時期並親身參加戰爭的修昔底德所撰寫的史書。他的作品被非常公正地評為史書編撰的傑作,並且闡發了很多關於戰爭性質、國際關系和大眾心理的睿智觀點,因而受到仰慕。它還被認為是歷史學研究和政治哲學的基石。但說到底,它不是一部令人完全滿意的戰爭史,它能夠給予我們的教訓也有所欠缺。它最明顯的缺點是不完整,寫到戰爭結束的七年前就戛然而止。要想了解戰爭的最後階段,我們必須依賴那些才華遠遠比不上修昔底德、對戰爭沒有多少第一手知識(或根本沒有第一手知識)的作家。至少,為了理解戰爭的結局,我們需要現代史學家進行規模合適的分析敘述。

但即便是對於修昔底德寫到的時期,現代讀者若想全面理解其復雜的軍事、政治和社會意義,也需要對修昔底德的文本做一番解釋。近兩個世紀裏人們發現並研究了其他古代作家的著作和當時的碑銘文獻,這已經填補了一些空白,而且有時還對修昔底德講的故事提出了質疑。最後,若要撰寫一部令人滿意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我們還需要對修昔底德本人進行批判性的研究。他的頭腦超乎尋常、極具獨創性,比古典時期的任何其他史學家都更注重史實和客觀性。但我們不能忘記,他畢竟是肉體凡胎,有著人類的情感和弱點。他的希臘文原著常常高度精練和佶屈聱牙,所以任何翻譯都必然是一種闡釋。他本人也是戰爭的參與者,這對他的判斷產生了影響,我們必須審慎地評估這種影響。若是簡單接受他的詮釋而不做批判,就會很有局限性,就像全盤接受溫斯頓·丘吉爾的歷史著作以及他對兩次世界大戰(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理解一樣。

本書是一部新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我的意圖是滿足21世紀讀者的需求。它以我的四卷本《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主要以學術界為受眾)為基礎,但我寫作本書的目的是創作一部可讀性強的單卷本敘述史,能夠讓大眾讀者從中獲得樂趣和智慧,畢竟有很多人研究這場戰爭是為了獲得一些教益。我盡量避免將這場戰爭中的事件與後世事件做比較(盡管很多這樣的比較常躍入我的腦海),因為我希望給出的是流暢連貫的敘述,讓讀者們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

在四卷本付梓多年之後,我之所以創作了本書,是因為我比以往更加堅信,伯羅奔尼撒戰爭有著強大的張力。它是一部非同尋常的人類悲劇,講述了一個偉大帝國的興衰沉浮、兩種迥然不同的社會和生活方式之間的沖突、人類歷史中智慧與機遇的交互作用、卓越的個人和廣大的群眾(他們受到自然與命運的局限,也互相約束)在決定歷史走向時扮演的角色。我也希望展示這一點:研究伯羅奔尼撒戰爭能夠給予我們智慧,教導我們去理解人類在戰爭、瘟疫、內亂的巨大壓力之下會做出何種行為,以及領導人的潛力和他們必然受到的局限。

  1. 阿那克薩哥拉(約前510~前428年),古希臘哲學家和科學家,出生於小亞細亞,第一個將哲學帶到雅典。他是伯裏克利的朋友,曾因此受到政治迫害。阿那克薩哥拉以“精神”(Nous)的概念解釋自然變化,“精神”超然獨立、純凈無瑕,引發變化。科學方面,他探索了日食、月食、彩虹、流星等自然現象。(本書除了標明“作者注”之外,所有腳注均為譯者注。) ​​​​​​​​​

  2. 德謨克利特(約前460~前370年),古希臘哲學家,是經驗的自然科學家和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古代唯物思想的重要代表。他是“原子論”的創始者,很多人認為他是“現代科學之父”。 ​​​​​​​​​

  3. 普羅泰格拉(約前490〜前420年),古希臘哲學家,被柏拉圖認為是詭辯學派的一員。他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據第歐根尼說,普羅泰格拉的不可知言論招來怒火,導致雅典人將他驅逐出境,並在市場焚毀其著作抄本。 ​​​​​​​​​

  4. 改編自Richard Crawley的譯文(Modern Library,New York,1951)。本書所有引文除非特別說明,均引自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數字指的是傳統劃分法的卷、章、節。(作者注) ​​​​​​​​​

  5. 卡根的四卷本《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由康奈爾大學出版社出版。四卷分別為《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爆發》(1969年)、《阿希達穆斯戰爭》(1974年)、《尼基阿斯和約與西西裏遠征》(1981年)和《雅典帝國的覆滅》(1981年)。(作者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