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第2/6頁)

如果雅典人在前421年無法采取積極主動的政策,那麽還有另外一個選擇:他們可以拒絕與斯巴達結盟,不違反《尼基阿斯和約》,靜觀其變。這樣的話,雅典無須拿任何人的生命冒險,也無須投入更多資源,並可以對斯巴達保持壓力。雅典仍然控制著斯巴達戰俘,而且阿爾戈斯對斯巴達構成了新的威脅,所以可以保證雅典不會遭到攻擊。只要雅典與斯巴達保持距離,阿爾戈斯人就會覺得自己在不久的將來有希望與雅典結盟。黑勞士可以逃向皮洛斯,或許雅典還可以在美塞尼亞與拉科尼亞煽動新的叛亂。斯巴達盟邦的叛變給伯羅奔尼撒聯盟制造的混亂只會對雅典有利,而雅典人拒絕與斯巴達結盟將會使斯巴達更加動蕩不安、面臨更大的危險。雅典人完全可以采納這種溫和、安全且前景良好的政策。然而,他們卻偏偏選擇與斯巴達結盟。

阿爾戈斯聯盟

雅典和斯巴達的新盟約不可避免地在對《尼基阿斯和約》持有異議的國家當中起了反作用。科林斯人私下裏與阿爾戈斯的行政長官會晤,警示他們雅典和斯巴達的聯盟無疑要“奴役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並敦促阿爾戈斯人領導一個新的聯盟來捍衛伯羅奔尼撒半島的自由。科林斯人的意思似乎是建立一個新的與兩個舊勢力集團保持距離的聯盟,並抵抗這兩個舊集團聯合起來的力量。

科林斯的計劃要想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斯巴達內部各派系之間的爭吵。在斯巴達,接受和約、支持與雅典結盟的派系主要是擔心阿爾戈斯對斯巴達不利,而只要這種擔憂還在,斯巴達就不會熱衷於戰爭。科林斯人若是沒有向阿爾戈斯提出建議,那麽阿爾戈斯就會被雅典-斯巴達聯盟嚇倒,恢復到慣常的不作為狀態。因此,斯巴達就不必害怕阿爾戈斯,盡管經驗表明,這種恐懼是促使斯巴達投入大規模戰爭的根本動機之一。科林斯人在前431年曾經利用斯巴達人對雅典人的焦慮和恐懼,推動斯巴達參戰。十年後,科林斯人打算利用斯巴達人對阿爾戈斯的類似恐懼,再次推動斯巴達人投入戰爭,盡管這次科林斯人的任務更復雜也更困難。在過去,科林斯曾威脅退出斯巴達領導的聯盟,改為與阿爾戈斯結盟,這是科林斯的一個有效武器。但這一次要想成功,科林斯必須讓斯巴達相信,阿爾戈斯成為新盟主的可能性是真實存在的。

阿爾戈斯人任命了十二名全權代表,讓他們有權與除雅典和斯巴達之外的任何國家結盟。雅典或斯巴達若想加入阿爾戈斯領導的聯盟,必須得到阿爾戈斯公民大會的同意。阿爾戈斯有很好的理由(既有舊理由,也有新理由)努力建立一個新的聯盟體系。它與斯巴達的敵對已有幾個世紀的歷史,而且它從未放棄奪回基努利亞。因為阿爾戈斯不肯在不收回基努利亞地區的情況下與斯巴達再續和約,所以戰爭幾乎是必然的。為了備戰,阿爾戈斯人動用國庫資金訓練了1000名“身強力壯、家境富裕”(Diodorus 12.75.7)的青年,使他們成為戰鬥力極強、足以對付斯巴達方陣的精銳部隊。阿爾戈斯人既有這樣的手段,也有贏得伯羅奔尼撒半島霸權的野心,因此很高興地采納了科林斯人的建議。

最先加入阿爾戈斯陣營的是曼丁尼亞人,因為他們有理由害怕遭到斯巴達攻擊:曼丁尼亞人侵犯了多個鄰國的土地,並在拉科尼亞邊境建造了一座要塞。阿爾戈斯似乎是有能力保護曼丁尼亞的“老大”,於是曼丁尼亞人熱情地與阿爾戈斯結盟。另一個原因是,曼丁尼亞和阿爾戈斯都是民主制國家。曼丁尼亞從斯巴達聯盟叛逃到阿爾戈斯陣營,這在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盟邦中引起了極大震動,它們得出的結論是曼丁尼亞人“知道的比它們多”(5.29.2),所以才會這麽著急地投奔阿爾戈斯聯盟。

斯巴達人得知阿爾戈斯聯盟的事情之後,指責科林斯人鬧出了這整場風波,並指出科林斯若與阿爾戈斯結盟,就違背了科林斯與斯巴達的盟約,還違反了科林斯接受伯羅奔尼撒聯盟多數意見的承諾。斯巴達人還指出,科林斯人拒絕接受《尼基阿斯和約》的做法已經背棄了自己的誓言。科林斯的活動家們在一次會議上回應了斯巴達的這些指控。其他對斯巴達不滿的盟邦也參加了此次會議。科林斯人掩飾了自己的真實目的(收復索利安姆和阿納克托裏翁),而“以不願意背叛他們在色雷斯的盟友為借口”(5.30.2)。他們的論點大致是這樣的:“我們曾向波提狄亞人和色雷斯地區的其他哈爾基季基朋友發誓。他們現在還處於雅典人的奴役之下。如果接受《尼基阿斯和約》,我們就違背了自己對神祇和英雄們發出的誓言。另外,我們曾經許下的接受伯羅奔尼撒聯盟多數意見的諾言包括這樣的條款:‘除非有違神祇和英雄們的意志。’要背叛哈爾基季基人,就必然違背神祇和英雄們的意志。不是我們,而是你們放棄了自己的盟友,與奴役希臘的惡人合作,從而背棄了自己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