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第7/7頁)

奧爾霍邁諾斯的陷落令斯巴達人怒火中燒,也促使他們譴責了阿基斯二世接受停戰的決定。他們決心摧毀他的宅邸,並對其處以1萬德拉克馬的罰金。直到阿基斯二世承諾下一次出征時一定洗雪恥辱,他們才肯罷手。盡管如此,斯巴達人還是實施了一項史無前例的法律,任命了10名顧問陪同阿基斯二世出征,並“輔佐”他;若沒有顧問們的同意,他無權率軍出城。斯巴達人感到不滿的並非他的軍事表現,因為如果他們想懲罰他在軍事行動上的失敗或者怯懦,那麽他一定在返回斯巴達之後就立刻遭到懲罰,而不是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認為他的錯誤是政治上的,因為阿基斯二世的意圖是讓阿爾戈斯的寡頭派將他們的城市交給斯巴達,而無須動武。奧爾霍邁諾斯的陷落證明他的計劃失敗了,阿爾戈斯聯盟仍然很有力量。

奧爾霍邁諾斯陷落之後,阿基斯二世放棄了與阿爾戈斯和解,決心對奸詐的阿爾戈斯人施以報復。泰吉亞城出現的麻煩給了他機會。阿爾戈斯聯盟的成功和斯巴達人的躊躇不決使泰吉亞的一個派系備受鼓舞,他們熱切希望將泰吉亞交給阿爾戈斯人及其盟友。斯巴達人得到消息:如果他們不盡快采取行動,泰吉亞就會倒向阿爾戈斯。若是讓敵人控制了泰吉亞,斯巴達人就會被困在拉科尼亞,進而喪失對伯羅奔尼撒聯盟的領導權,妨礙他們與美塞尼亞的聯系。泰吉亞在前6世紀加入伯羅奔尼撒聯盟,象征著伯羅奔尼撒聯盟的開端和斯巴達的崛起;如今,它若是倒戈,伯羅奔尼撒聯盟和斯巴達的霸權就都會結束。阿基斯二世和斯巴達人別無選擇,只能北上去挽救泰吉亞。

  1. 陶片放逐是古代雅典城邦的一項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裏斯提尼於前510年創立,因用碎陶片投票而得名。雅典人民可以通過投票強制將某個人放逐,目的在於驅逐可能威脅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遭到陶片放逐的人往往是非常有才幹和名望的人。放逐期限為10年(一說為5年,但都可以因城邦需要而隨時被召回)。被放逐者無權為自己辯護,須在10天內處理好自己的事務,然後離開城邦。放逐期間,被放逐者保留公民權和財產權,回到城邦後內動恢復。遭到陶片放逐並不意味若此人犯了罪,一般也不被視為恥辱。 ​​​​​​​​​

  2. 拉刻代蒙即斯巴達。 ​​​​​​​​​

  3. 榮譽領事(Proxenos)是古希臘的一種外交安排。A城邦的一名公民(由城邦選出)自費招待B城邦的外交使節,由此獲得榮譽領事的頭銜。榮譽領事應當運用自己在A城邦的影響力來代表、保護和促進B城邦的利益,並增進兩個城邦的友誼。榮譽領事會竭力避免兩個城邦發生戰爭,但如果的確發生戰爭,他仍然效忠於A城邦,因為他是A城邦的公民。一個著名的例子是,雅典的客蒙就是斯巴達在雅典的榮譽領事,他對斯巴達非常有好感。榮譽領事的頭銜往往在一個家族裏世襲。 ​​​​​​​​​

  4. 斯巴達歷法的卡內奧斯月大致相當於現代公歷的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