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回憶內戰

羅馬願景

“遺忘是對抗內戰的最佳防禦手段。”羅馬的演說家和歷史學家提圖斯·拉比努斯(Titus Labienus)這麽認為。[1]我們現在可以用大眾心理學的語言來解釋,這可以稱為壓抑:試圖通過故意失憶來抑制痛苦的記憶。但是,因為壓抑通常與創傷有關,所以將這種記憶深入到潛意識中需要巨大的能量,而且也不可能無止境地一直這麽做。即使是那些盡力避免談論內戰的羅馬人,也能夠在那些關於羅馬的著作和演講中不斷重溫內戰。只是他們同時代的人和後繼者幾乎無法避免使用源自羅馬的內戰術語。

對許多羅馬人來說,內戰仍然是一場不敢道出其名字的戰爭。因為這種大規模沖突的痛苦記憶,“內戰”這個詞必須謹慎對待,如果要談及的話也應該盡量少說。這種謹慎,最明顯的例子可能是內戰中的勇士和歷史學家尤利烏斯·愷撒。在被世人簡單地稱為“內戰記”的這一著作中,愷撒敘述了他與龐培的權力鬥爭。愷撒的另外一個作品,是講述征服高盧的戰爭,一共7卷,即我們現在所知的《高盧戰記》,這部著作既是記載戰役的史記,又是自傳,還是愷撒的自我辯白。《高盧戰記》後續幾卷的開頭都未完成,事實上是寫作中止了,歷史由此變得模糊不清,但是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愷撒本人並沒有將這場戰役稱為“內戰”。“內戰”這個標題僅出現在後來的手稿中,這對一個作者來說是十分不尋常的,甚至是不可思議的做法。其實,愷撒盡其所能地避免在文中使用這個詞。在《高盧戰記》僅存的3卷中,“內戰”這個詞只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出現在原稿已損壞的一段中,當時愷撒軍中的士兵有些焦慮不安,還可能被蒙蔽了,愷撒借那些士兵之口說出這個詞,來表達士兵們巨大的恐懼;另外一次,是他自己偶爾回想起來,用這個詞來描述他與龐培的鬥爭。[2]

公元前60年,愷撒與龐培曾為了對抗他們在元老院的共同敵人,采取短暫的權宜之策,而結成聯盟,在公元前59年,又因龐培娶了愷撒的女兒朱莉婭,這一同盟得到了加強。他們的政治聯盟還包括第三個人,即馬庫斯·克拉蘇(Marcus Crassus),所以他們被稱為“前三頭同盟”(the first triumvirate),即三個男人(viri)共同統治羅馬。在愷撒和龐培進行聯姻的同年,愷撒當選了執政官。羅馬的執政官是羅馬共和國的最高政治官,是管理共和國和領導軍隊的最高首長,共有兩位,每年選舉一次。任職期間,愷撒在羅馬附近的山南高盧(Cisalpine Gaul)擔任了5年總督,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確保元老院不會對他就任執政官期間的行為進行起訴。在公元前56年,龐培和克拉蘇也接到了類似的5年總督任命,而後,又通過立法將愷撒在高盧的權力延長至公元前50年。

當朱莉婭和克拉蘇兩人相繼去世之後,愷撒的支持者以他的名義在羅馬運籌帷幄,龐培的追隨者同樣如此。元老院投票決定愷撒和龐培都應該放棄他們的任命,此時危機爆發了。他們兩個均未放棄各自的權力。在倫圖盧斯(Lentulus)擔任執政官之後,他推翻了保民官——安東尼(Antony)和卡西烏斯(Cassius),他們本來有權力保全愷撒的職權。而後,元老院宣布共和國進入緊急狀態從而“使得共和國不受任何侵害”。這導致了愷撒向羅馬進軍。愷撒極力否認他和他的軍隊的行為是對羅馬同胞的侵犯。像其他羅馬軍事指揮官一樣,他堅持自己是正義的,並解釋說自己的行為是純粹的防禦策略。他堅持認為,真正的罪犯是元老院中的一個強大少數派,他們曾密謀剝奪他的執政官權職,這違反了羅馬憲法:

我並非帶著不良意圖離開了我的行省,而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敵人的侵犯,並且要恢復保民官的職位,即已經被逐出了羅馬的保民官,為了給予他們應有的尊嚴,為了解放自己以及保衛羅馬人民,使他們免受那個小黨派的壓迫。[3]

上面所提到的愷撒“離開行省”,這個行為是羅馬為後來的內戰留下的最重要遺產之一。公元前49年1月,愷撒率領他的軍隊渡過了被視為高盧邊境的河流,然後他宣布自己為軍事指揮官以及擁有羅馬的執政權,這是法律所禁止的。那條狹窄的河流的名字被載入史冊:盧比孔河。如今提到“越過盧比孔河”意思就是指危險的、迅速的以及無法改變的政治決定。[4]

羅馬共和國曾將戰爭區域嚴格控制在國境之外,以保持國內的和平氛圍,而愷撒的這一行為將戰爭帶入了共和國境內,打破了軍隊與平民之間的界限。羅馬記憶的守護者——羅馬的歷史學家和詩人,對於這一事件有各種不同版本的敘述。據普魯塔克和阿庇安說,愷撒派了一個小分隊潛入了一個小城鎮,是位於盧比孔河以南10英裏處的阿裏米努姆(Ariminum),即現在的裏米尼(Rimini)。然後,他在晚餐的時候借口離席,悄悄地乘坐一輛馬車離開了,只有一小群隨從跟著。在黃昏時分,愷撒陷入了沉思,他站在河邊有些猶豫,然後向他的隨從說出了他的遲疑。根據阿庇安的描述,愷撒當時說道:“我的朋友們,如果我不越過這條河,這將會是我不幸的開端,但如果我跨過了這條河,又將會是所有人不幸的開端。”很快他像著了魔一樣,飛速渡過了河,像一個工於心計的大膽賭徒一般,說出了被後世所周知的一句話:“木已成舟,事成定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