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北上:韶窯(第2/2頁)

張信看得嘖嘖稱奇,轉頭對紀成春問道:“嗬,真是紅火,這就是燒制瓷器嗎?紀員外怎麽來這邊做起了產業了?”

紀成春感慨地說道:“這不是當初我家與幾家親朋來這東海國避難嗎?當時是打定了主意去南邊的,不過來了之後,發現這邊局勢安定、政治清明,頗有些興旺氣象,再加上後來戰事漸順,我們便留了下來。既來了便不能坐吃山空,而購田置產既不方便又不合我們胃口,便琢磨著重操舊業,於是就在這裏辦起了這家‘韶窯’。托朝廷的福、朋友們賞臉,出的瓷還不錯,頗有些銷路。”

其實他言語不盡不實,他當年確實是做瓷器買賣的,但商業離生產還有段距離呢,是因為戰爭導致東平的不少瓷窯受到了影響,他趁機挖了不少資深瓷匠過來,這才有開辦瓷窯的能力,也算是發了一筆小戰爭財了。之後一路尋訪下來,河頭店這地方出產高嶺土,又有水路可通膠州,所以便在此地買了地皮辦起了制瓷廠。由於有資深大匠鎮場子,所以出的瓷品質還不錯,只是因為缺少釉料而少些裝飾,只能走素色的低端路線。不過據說這反而對了東海朝廷大員的胃口,買了不少回去,所以生意還不錯。

張信聽了,也為他感到高興,說道:“哈哈,那便要恭喜紀員外啦!”

紀成春也一回禮:“同喜,同喜。對了,張兄弟是怎麽會來這邊送信的?”

張信跟他進了左邊的一間茶室,將長劍和盔甲解下放在屋外,說道:“我本來是要去蓬萊的,順路接了幾封信送到這邊來,沒想到竟有紀員外的一封。”

“是嗎?那可真是有緣了。”紀成春招呼他坐下,又命剛才那小廝去取了壺熱水來。

瓷窯隨時都有火,燒水倒也方便,很快小廝就搬了個鐵壺過來。有了熱水之後,紀成春擺出一套茶具,從旁邊的架子上取過一個小瓷罐,從中夾出一撮茶葉,裝入茶壺用水沖泡了起來。第一泡水直接倒掉,然後又加了一泡進去,片刻之後,茶水便成,紀成春笑呵呵地給張信倒了一杯,說道:“事出倉促,煮茶來不及,還請張兄弟嘗嘗我這炒制的‘素凝春’,也別有一番風味。”

後世普遍的將茶葉炒制後再用開水沖泡的飲茶法是明代開始流行的,在此時尚未出現,也可能是出現了但並未普及,總之這個時代的通用飲茶法相當繁瑣,茶葉要與各種佐料混合炮制,之後必須水煮才能將茶味逼出來,所以現在都是煮茶喝的。味道嘛,倒也各有千秋,但已經習慣了炒茶的東海股東們還是喝得不太慣。當年是沒辦法,後來稍有點權勢了便自己折騰著用產自嶗山的茶葉炒制了一些出來,大概是手藝不到家,味道只能說一般,但勝在方便,至少在商社內部是推廣了起來。

再後來慢慢改進了一些,商社就往市場上推出了自己的茶葉品牌“素凝春”。這種清淡的炒茶在一些保守的品茶師口中無疑是離經叛道、粗俗不堪的,但是有了實力自然就有捧臭腳的,既然是“東海朝廷大員”們喝的茶,那麽肯定有獨到之處嘛!

所以漸漸的,就有人從中“品出了真味”,稱贊素凝春曰“返璞歸真、還原了茶葉的本味,摒棄俗物混雜,是清秀的上等茶”,不少人便以飲用炒茶為新風尚。看來這紀員外也是頗趕時髦的人啊。

張信其實對沖泡的炒茶並不陌生,因為當年他當兵的時候喝的就是這樣的茶。但他也沒什麽講究,這下也不客氣,抓過小茶碗,吹了幾下便喝了下去,還砸砸嘴說道:“好茶!”

稍後紀成春在信上簽字,便無甚事了,他本來要留張信在這裏住一晚再走,但張信急著趕去萊陽,便不了了之了。

由於信中是好消息,又是故人重逢,所以紀成春給張信封了一份高達三百錢的紅包,用紅紙包著三張嶄新的東海儲蓄銀行發行的百文儲蓄券,還送了一個自產的小酒瓶給他。

這封紅包給郵遞員的舉動,倒也是民間的慣例了。畢竟能識文斷字還有明確地址能收到遠方來信的,怎麽也是一地有頭有臉的人物了,信件的意義比那幾十文郵費重要的多,自然得給人家點辛苦錢。不過按慣例,這個紅包有個幾十一百文也就夠了,現在一次給三百文,可真不是筆小錢呐!

張信連連推辭,但最後還是執拗不過,就拿著這個大紅包和禮物,面帶喜色地出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