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共克時堅 二 糧食缺口(第2/3頁)

鄭紹明按著太陽穴:“民間儲量有多少,你們該有個統計結果了吧?這理論上應該不少啊。之前,我們引入了那麽多先進技術,年年豐收,難道不該糧食堆在糧倉裏發黴了嗎?”

相比官倉的儲量,民間自發的儲糧應該要更多。畢竟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官府都是靠不住的,遇到了災害民間只能自救才行,這就逼迫他們不得不建倉存儲糧食,而實際上這些民倉才是救災的主力。

張國慶苦笑了一下:“農業確實進步了,但供需是平衡的,農民種了糧出來不好賣,自然就會轉而生產別的作物,不會傻傻種糧存著發黴。某種意義上來說,之前我們的連年豐收,反而助長了這種思想,反正市場上隨處就能買到糧食,幹嘛要自己存那麽多呢?

不過你說的也不錯,本來民間確實是有大量的自發存糧的。但是,之前兩年西部的幹旱也影響了我們這邊的市場行情,使得糧價升高、糧食外售、存糧減少,又經過了一個冬天的消耗,存量已經降低到了一個危險的水平上。而且現在大旱,他們主動釋放存糧的意願也不會高,我估計如果糧價持續高位運行的話,大概也能有個一百五十萬的投放量。算上這個,仍然有125萬石的缺口。”

鄭紹明閉著眼睛算了一下:“125萬石,那就是九萬噸……努努力,不是不能挺過去,但還是難啊。這個數量在後世,一個供應商說不定就能搞定,但現在,呵呵,光是運到口岸,就得好幾百艘順風級才行,更別說分發到網點所消耗的運力了……”

張國慶接茬道:“別說運輸了,就是想買到這麽多糧食也不容易。你要是說周遭有沒有這麽多糧食,那肯定是有的,江淮那片可沒遭災呢,那麽多人,上億石糧食都是有的。但問題是那邊十畝地就是一家,一家一點,自己種自己吃,又沒有道路和大卡車,怎麽才能收集起來?買糧可不是量大優惠,而是買得越多越貴的,這個量級,足以震蕩市場了。”

鄭紹明又搖了搖頭:“也不是要一次買完,分攤在六個月內細水長流,壓力就小些了。唉,回去開個會再商量商量吧,開源節流,組合拳出擊,總有辦法的。對了,剛才在那邊看到零售價都接近四元了,你說我們該控制一下麽?”

過去,東海農業發達,糧價比較低,平年一般批發價每石一元,城市中的零售價差不多是每石兩元,比起南宋每石三貫的價格要低了一截。但是現在旱災糧荒,糧價眼看著就翻倍了。

如果是傳統的封建統治者,遇到這種情況往往會下令禁止糧商擡價。但命令好下,供需關系卻不會因此而改變,最後要麽陽奉陰違,要麽通過其他途徑重新達到市場平衡,總之命令是沒用的。熟知經濟學的東海人自然不會犯這個糊塗,那麽如果想抑制糧價的話,唯一的辦法就只有提升供應量了,這也是他們現在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張國慶想了想,搖頭道:“四元……我覺得還可以,不用著急去控制。現在畢竟是災年,漲價才是符合規律的。糧價高了、有了盈利空間,商人們才會主動運糧進來,農民們也會更有生產積極性,有存糧的也更願意出來賣,這才能解決問題。南宋那邊可是三貫一石呢,過去都是我們往那邊賣糧,現在想讓流向反過來,就只能擡價了。”

鄭紹明點點頭:“有道理,不過也不能太高,要不市民受不了,說不定還會引發恐慌。而且,哼哼,不要高估了那些糧商和大戶的下限,要是糧價一路走高,他們非但不會開倉放糧,反而會囤積居奇進一步推高糧價。所以,還是得設置一個天花板價格才行,達到預警線就加大供應並采取其它設施……這個還是開會研討吧,反正我覺得不能高於五元。”

……

1270年,5月7日,上海。

歷史上的這一年,元宋雙方在襄陽一帶展開激戰,江南百姓也感覺到危機臨頭,市面上岌岌可危。然而在這個時空,襄陽邊界一片祥和,宋人坐看北方風起雲湧,絲毫沒有危機的感覺,日子可要過得好多了。

當然,身處局中的他們自然意識不到這一點,也不會有什麽感慨,日子還是照過。而且,相比北方因幹旱而焦頭爛額的景象,南邊的長江流域卻仍然一片祥和,甚至因商貿的發展還繁華了不少,真是可噓可嘆。

在這閑適的日子裏,黃浦江東岸,東海人經營的浦東商站旁的一處茶館中,一群海商正討論著最新的商貿要事。

“《鹹淳六年東海關稅同盟糧食進口政策》?”

綱首沙正誼拿到了一份殘留著墨香的薄紙,驚訝地把標題讀了出來。

他現在的驚訝,還只是因為上面的內容,但如果他知道這些內容是前天才制定出來的,那想必就會更驚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