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共克時堅 四 自衛反擊(第2/3頁)

陸秀夫環顧四周,兩側的炮二連和炮三連各自布置了六門龍吟炮。這很好,雖然現在這個距離已經是他們的射程極限了,但數量堆上去,仍然有不小的殺傷概率。不過,現在尚不是它們出場的時候。

正前方的炮一連陣地上,六門嶄新的銀亮亮看上去和龍吟炮大小相仿的新式火炮,正一字排開昂首挺胸地布置著——它們才是落日營這次真正的王牌。

陸秀夫眼含深情地看著這些寶貝,看著它薄薄的兩節嵌套式的炮管,看著它豐滿的後膛閉鎖裝置,看著它用厚厚一層古塔波膠包裹的車輪……這便是新一代的戰爭之神,試15式中型野戰長管榴彈炮,一門應用了全套最新科技的後裝線膛炮!

去年,四野憑借後膛化的真·隕星槍在遼東大勝後,東海軍的有識軍官中迅速分化出了“火炮無用”和“火炮革新”兩派。

前者認為後裝線膛槍具有巨大的優勢,足可替代火炮的作用,因此應該在野戰部隊中剝離火炮以獲得更好的機動性,憑借步兵火力取勝,而火炮只需要在攻堅時才擡出來。

後者則認為火炮的劣勢只是前裝滑膛炮的劣勢,在這種時候,應該發展更先進的火炮,而新火炮也必然會像新火槍一樣,帶來戰略戰術的革新。

前者有著四野的戰例作為例證,而後者自然也得拿出例子來說話才成。於是趁著這次“自衛反擊戰”的機會,炮兵系統便把仍然處於試驗階段的15式拖了出來試用,如果能打出一個輝煌戰果來,革新派就揚眉吐氣了。

炮兵系統出身的陸秀夫自然支持後者。實際上他現在升到了中校,已經不是落日營的營長,而是三野的教務長了,今天出現在炮兵陣地,就是特意為了觀察新型火炮的實戰效果。

在此之前,炮手們早已對著元軍那邊的同行反復觀瞄,調整好了射擊諸元。在炮擊命令下達之後,炮手們摩拳擦掌,呼啦一下拉響了拉火索——試15式並非用舊式的拉火索點火,而是用擊針擊打藥筒上的底火擊發,拉繩實際上只是用繩子去拉動扳機,這是為了安全——然後炮身猛地一下子後坐了好長一段距離,將7.1kg重的榴霰彈“轟”的一下打了出去。

試15式口徑88mm,20倍徑,長度與龍吟炮相當,炮管算上閉鎖機構重400kg,再加上炮車、工具和兩發近戰自衛霰彈,全重正好一噸整——實際上不是“正好”,而是軍方特意要求的結果。經過多年的實戰和演習檢驗,他們認為這個重量作為主戰火炮的規格是比較合適的。馬種改良後,四馬或六馬聯駕在野外地形中可以比較順暢地拖動這級別重量的炮車,同時,人力也可以在短距離內推動以調整射界,超出這個標準機動起來就比較困難了。但也沒有必要進一步減重,因為就算減個二三百公斤,該過不去的地方還是過不去,人力能多拖動幾米也沒什麽用,還不如把這塊重量補回去用於提升射程呢。

在這個一噸全重的限制下,設計師們選擇了88mm這個看上去很正義又很吉利的口徑。這個口徑對應的長條形炮彈在使用黑火藥的前提下能提供足夠的威力,但卻不過分沉重,彈頭加上發射藥裝在黃銅藥筒裏總重不會超過10kg,經過鍛煉的裝填手可以輕松地擡起來進行搬運並等待裝填,既不浪費臂力也不容易疲勞,可以取得最佳的火力投射效率,算是最優選擇之一了。

某種意義上這個口徑有些偏大,但這反而降低了技術難度——一般來說,口徑越大威力越大制造也就越難,但特定場合下也未必如此。線膛炮發射的是長條形彈頭而非圓球彈,彈重與口徑並不嚴格相關,同樣7kg的彈頭,你可以做得更加細長,也可以做得短粗一些。而後者對應的火炮口徑和橫截面積更大,只需要較低的膛壓就可以產生同樣的推動力,相應的可以減少壁厚,對閉鎖機構的要求也更低,制造起來相比較小口徑的炮反而更容易。只是較大的橫截面積會增大風阻、減少射程,但如果只是幾公裏射程的話影響也不大,權衡之下還是更合適些。

現今這型先進火炮首次投入實戰,在閉鎖機構內部的擊針擊打了藥筒底火之後,筒內的大顆粒黑火藥爆燃起來,產生巨量的氣體快速膨脹,推動彈頭向前運動,彈頭上的銅彈帶嵌入了炮管內的膛線之中,使得彈頭在前進的同時旋轉起來。而當這枚彈頭獲得了400m/s的初速度,從炮膛中脫殼而出的時候,便一邊旋轉,一邊穩定地向1.5公裏外的元軍炮陣飛去。

雖然是初次射擊,但是由於之前反復確認了射擊參數,再加上線膛炮本身的高準確度,使得這六枚炮彈整齊地劃著曲線飛躍戰場,然後在元軍炮陣頭頂上接二連三爆炸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