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好人壞人(第2/2頁)

“柳先生這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楚國的科舉,的確宣揚的是有教無類,然而之所以楚國敢讓所有人報考,卻是刑部的功勞、或者說是刑部所擔的風險……如果真是作奸犯科之人,未被發現罪行、未被通緝,還能夠參加科舉,又怎麽會是科舉的錯?當是刑部之過!若是沒有作奸犯科者,又何必需要人舉薦?

至於中舉入仕之後,行事有悖《楚律》、有悖楚官之道,也自有吏部查訪,若是行奸佞之事而未被發現,同樣是吏部之過,而不是科舉之過。科舉本身,只是公平、公正的選拔手段而已。”白圖長篇大論的解釋起來。

其實也是因為楚國的情況,已經和其他地區不同……

漢代對於民間的犯罪很“謙抑”,因為他順應了宗族制,將基層的裁定權交給宗族自身,只要不是鬧到官面上,“些許小事”宗族自行裁定就是。

也就是朝廷根本不知道誰是“壞人”。

那麽需要“好人”的時候怎麽辦?

自然就是找有驗證的“好人”,來推薦其他“好人”,這種對基層宗族制的倚重,也符合儒家的道德觀。

“謙抑”是律法的原則性之一,《楚律》也講“謙抑”,不過刑部改革卻極力要將民間的審判權拿回來,不允許任何人染指。

故而楚國的情況不同,楚國不是要好人互相推薦,而是要將壞人統統找出來……

能在外面溜達的,除了逃犯就是“好人”,如果有“壞人”躲過了朝廷的耳目,那說明刑部的工作有問題!

至於逃犯……有戶籍制度跟著,想要隱藏逃犯身份,在楚國可沒那麽容易。

之所以問這個的是柳毅,也是因為遼東之前被“名士”們忽悠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