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減免重賦(第2/2頁)

這個時候,朱祁鎮就發現一個問題。

似乎賦稅收的有點多了。

是的。

賦稅有一點多。

多的也不是一點半點。

之前計算過朝廷的收入,田稅在二千六百萬兩上下,是朝廷最大項收入,其余的其他關稅,鹽稅,茶稅等有一千五百萬兩上下,再加上少府收入,應該是超過五千萬兩的。

這五千萬兩之中,一千多萬兩要分給地方財政,一千萬兩上下,要給軍費,剩下百官俸祿等等,宮廷等等,大概能結余幾百萬兩,一旦有大災,減免地方賦稅,二千六百萬兩的田稅就收不齊了。還有額外有賑災,就會出現赤字。

而今已經赤字好幾年了。

家底快空了。

但是三千萬兩的商稅卻也太多了。

朝廷手中的錢多一點是好事,但是朱祁鎮並不覺得朝廷手中錢是越多越好的。首先大量貨幣集中在朝廷手中,這本身就是問題所在。

要知道大明貨幣盤子,即便朱祁鎮一直發行貨幣,貨幣總量也不過是三四個億,這已經是銀幣加銅錢,加黃金,加發行銀票了。

大明每年賦稅都要有億萬兩級別,有些太多了。會不會引起錢荒。

其次,一次性征這麽多的稅,會不會對大明的經濟生態有極大的摧殘。

朱祁鎮想明白這一點,就一直在思考怎麽解決。

按理說,要錢難,想不要錢還不簡單,免掉幾項專賣的大宗貨物不就行了。

但是朱祁鎮卻不願意這樣做。

這種十幾項大宗商品專賣制度,本質上是為商品稅頒布的先聲。看似專賣,其實朝廷就賣引而已。

如果這種專賣實行時間長了,朱祁鎮就會合並,將各種種類的引稅,合並為一,就是商稅,或者說商品稅。

朱祁鎮從來不覺得,將大明銀兩囤積在國庫之中,就是一個好辦法。

所以他對大明財政的要求從來是,能支撐大明運行之外,略有結余就行了。

畢竟這個時代的金融環境並不理想,朝廷想要借錢也沒有地方借,故而每年結余一點下來,作為不時之需也是非常必要的。

商品稅不能動,朱祁鎮的心中就在醞釀一項減稅計劃。

比如裁撤各路內河關卡,免去征稅的任務,反而加強稽查商稅的任務。凡是各府縣都要加強之一點。

如果沒有嚴厲的稽查,這些商人估計誰也不想去賣引。

此刻不過是從江南重賦開始而已。

不過朱祁鎮很有分寸,在商稅沒有征收上來之前,這個減免江南重賦的話,不過是一根掛在驢頭上的紅蘿蔔而已。

至於能不能吃到嘴裏,要看他們怎麽做了。

只是朱祁鎮卻發現了一個問題,很多士紳對減免江南重賦的態度太過積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