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第2/2頁)

學習的日子豐富且規律。或許是因為曾經擔任過大理寺任丞的緣故,曹大人的講課方式非常特別,她不僅僅教“四書五經”,甚至會給她們講律法和案例。每當這個時候,許清元總是能提出一些精辟獨到的見解,曹大人幾次對她另眼相看,甚至說過她很適合去刑部和大理寺任職的話。

但許清元自己卻不敢自傲,她清楚地明白,在學堂上探討的不過是思想、理論,真正要在這個落後的古代實踐,還是曹大人更有經驗。而曹大人的一些思路、觀點也時常會給自己帶來重大啟發。

就拿刑訊逼供來說,現代人不要對古代的破案水平有過高的期待,在21世紀那個到處都是攝像頭的時代,每年產生的懸案、疑案多不勝數,更不用說在古代,言辭證據在大多數時候就是唯一一種在案證據類型,而偏偏這種證據又極度不客觀,為了查清案件真相,刑訊逼供也是在所難免。這當然與許清元接受的教育相悖,但她不會堅持認為目前的辦案經驗全是廢言,既然不如現代取證手段完善,那在案件定罪的時候把證明程度標準稍微降低一個档次或許也算是因時制宜。

不過,萬一將來真有一樁懸案落到她手上,最大的可能性還是被她疑罪從無處理。

就在許清元忙於學業之際,送交刻印的律法書籍出版了。

書的名字叫《商論》,封面較為板正,從內到外都透著一股子平平無奇的味道,剛一開售幾乎是無人問津。

不過說來也巧,恰好一位禹相省的行商路過汀州,沿路采買特產風物,也順便在明德書局購買了一批書籍,裏面就包括幾本《商論》。

禹相省是齊朝商人聚集之地,禹商商會聲勢不小,在各地都有自己的會館。

當這位行商回到家鄉後,將一路所收貨物放在自家店中售賣,而《商論》也被本地諸多感興趣的商人買回家中。

杭成就是其中一位買書人。他年近五十,雖是個商人,卻也是位飽學之士,同時還擔任著禹商商會的重要職務。

那天他剛談成了一筆大買賣,路過書局一時興起買了幾本新書,到家後一連翻看過幾本都覺得甚為一般。但當他看《商論》時,讀完第一頁就忍不住坐直了身體,甚至還廢寢忘食地連夜研讀,並不忘在上面作出各種批注。

從書中看到的嶄新可能讓杭成激動不已,他好容易挨到清晨,拿上書便直奔商會。

此時商會裏有幾個重要成員正在商討明年各地的布匹購銷事宜,杭成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闖進議事廳,一把將《商論》拍在桌上。

“各位兄弟,暫且別管那些小買賣,你們先看看這本書。”杭成難掩激動,對與會諸人熱情推薦道。

黃老板一向跟杭成不太對付,見狀不悅道:“一年少說幾萬兩銀子的買賣,杭大老板都看不上,那什麽才是大買賣?這本不知從哪淘換來的破書嗎?”

旁邊立刻有和事佬出來打圓場:“哎,好了好了,兩位老板消消火,杭老板,書您留下,我們商議完一定看。”

杭成冷哼一聲,不欲跟姓黃的爭一時意氣,他賣給和事佬一個面子,暫且退出廳中,但臨走前還是再三囑咐幾人一定要看他拿來的書。

議事廳裏這幾位待他走後,自然接著說買賣上的事,只是眾人意見相左,幾次磋商無果,和事佬幹脆提議大家中途休息片刻。

閑著也是閑著,大家就隨手翻閱起《商論》這本書來。

在場的無一不是商號大老板,眼光毒辣不說,論起把握時機的能力,更是超出普通人一大截。幾人傳閱一遍後,大家面面相覷,都從彼此臉上看到按捺不住的激動之情。

“這……”一人率先開口,“這要是真的……”

黃老板一拍桌子接道:“好,算杭成這老頭子有點眼光,果然是千百年難遇的一樁‘大買賣’,怎麽著老夥計們,咱們是不是得籌劃籌劃?”

眾人皆點頭如搗蒜,將方才布匹的生意撂開,熱火朝天地討論起面前這本書來。

沒過幾天,遠在汀州的通判府上,門房小廝看著雪花一般遞來的信件,開始懷疑府上是不是出大事了。

作者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