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節 北歸(三)

在自家商行紮紮實實歇息了兩天,年輕體健的吳法正,從長途海航的勞累中緩了過來。

科技發展帶來的好處,很多時候是潤物細無聲的。換作以前,像吳法正這種“陸地人士”,敢貿然乘坐老式沙船從上海漂到天津,等不及靠岸人就顛散架了,哪裏是兩天能緩過來的。

正因為有了如今的“大噸位”船只,以及先進的船型和航海科技,才令郵船的顛晃幅度達到了普通人可以接受的程度。

一早在偏院裏散步的吳少爺,並不清楚這趟海航背後所蘊含的巨大科技含量。他現在對這種新型物流只有一個朦朧的看法:海路尚可,能托寄一二。

“二少爺!”

就在吳法正伸臂擡腿做晨練的時候,院門外吳掌櫃走進來了。

吳掌櫃本名吳印泉。其人身材矮胖,戴一頂六合一統帽,穿著灰色厚棉布袍子。

和大眾認知中的掌櫃沒什麽區別:吳印泉面貌和善,胖乎乎的臉龐隨時隨地堆著職業化的笑容。

“九叔,來了。”

吳家是山西蔚州大族。根據傳統的中式封建家族構造,吳家同樣在一個總戶頭下分了好幾房。

少年秀才的吳法正是年輕一輩中的佼佼者,隸屬大房,行二。而年屆四十的吳掌櫃,比吳法正高一輩,隸屬五房,行九,所以熟人便稱呼他吳九。

對於境內多山缺水、交通艱難、自古貧瘠的山西來說,聯結口外,溝通內地的各類貿易行為,是重要的省內社會活動。

吳家也不例外。早在百年前,吳氏族中無地可種的閑余子弟,就組織起商隊,提著腦袋邁出邊關,去大草原上收購牛馬和皮毛了。

時至今日,百年經營,總部設在張家口的義鑫隆商號,已然是口內外知名的大型商業鏈鎖機構,其分號遍布河北、山西等地的主要城市。

話說,天津這裏的義鑫隆分號,原本只是用來出貨的普通分銷點,在吳家的商業版圖中並不拔尖。

然而世事無常。幾年前開始從海上登陸的各式南方工業品,令天津的重要性打著滾往上翻。

於是,原本坐鎮張家口的總號貳掌櫃,年富力強的吳九,就被調到了天津。

義鑫隆天津分號,坐落在緊鄰海河的泗水街。早先分號的規模不大,但自從吳九來天津後,首先做的,便是擴增固定資產表。

通過吳九持續不斷的投資,義鑫隆分號將四分之一的泗水街陸續變成了自家地盤,並且整修一新……這還不算城南小教場附近的騾馬店。

見面寒暄過後,吳九在院中候著二少爺進屋換了身衣服,然後便引著他去商行“看看”。

這是題中應有之義。畢竟吳法正在族中的身份不尋常,有那麽點“欽差”的味道。這好不容易來一次天津,肯定要檢查商號日常工作的。

真實原因很簡單:吳法正是長房次子,其父正是這一界吳氏族長。

吳法正的長兄自打出了娘胎就體弱多病,所以在族人看來,吳法正將來有大概率接任族長。這也是吳掌櫃小心伺候的原因所在……族中年輕人有許多,但能讓九叔如此招呼的,一只手就能數出來。

接下來,吳法正在掌櫃引領下,查看了商號日常運作。

義鑫隆的貿易方式並不復雜:將自家商隊在口外收購的滿蒙特產運到天津發賣,然後再收購天津本地“特產”,運去口外銷售。

在這個貿易閉環中,由於接觸的都是批發商,所以明面上看,商號裏並沒有幾個客戶。

然而客戶少並不等於商號就冷清。

當吳法正穿過一道隔巷,再穿過一道鋪著踏板的寬大院門後,看到的就是一片忙碌景象了:脖子上掛著毛巾,肩上扛著藤條箱的力工;耳朵是掛著玳瑁框眼鏡,弄墨唱數的賬房;以及人數眾多,正在條案後擺弄貨物的夥計們。

“這甲三院是南貨庫。咱們這回要送到口外的貨,多數都存於此間。”

聽到九叔介紹,吳法正點點頭,背著手來到了條案前。

條案對面,一個年輕壯實,臉上掛著憨厚像的濃眉夥計,正專注處理著手中的貨物。

反射著刺眼光線的貨物,霍然是一個後世常見的8磅暖瓶瓶膽。

手臂長的暖瓶瓶膽,尾部有著清晰的藍色噴印方型商標:上海保溫容器廠。

下一刻,夥計拿起一旁蘸了印泥的一枚小章,輕輕在商標旁滾印了義鑫隆的私記。

接下來,夥計扶起瓶膽,開始往壺口裏塞起毛線來。

一束束用硬紙條紮起來的機制彩色羊毛線,其上清晰地標明了產地:上海棉紡一廠。

眼尖的吳少爺看到棉紡一廠這幾個小字,不禁露出了些許微笑:他想起了那兩千女流湧出廠門的壯觀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