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節 北歸(九)

當天剩下的時間,車隊全力趕路。至入夜時分,大夥終於到了易縣。

易縣縣城坐落在太行山隘口外,是通往飛狐陘古道的必經之路。

雖然歷史悠久,但易縣在這個時代,毫無疑問是一處偏僻貧瘠的大明七線縣城,俗稱老破小。

可即便是老破小,這個時間點,車隊也無法進城了。所幸縣城老少平日裏唯一的非農收入就是接待往來山道的客商,所以關廂還是有幾家大車店的,足以容納車隊。

一通折騰完,仔細安排好一應值夜事項,吳大掌櫃和吳遷吳隊長,順路巡查了夥計們住的大炕房。進屋宣布明日起開始修整的消息後,吳掌櫃臨出門還不忘叮囑大夥,睡前要用熱水燙腳。

這之後,二人回到了租住的小院。

側面廂房都睡滿了人,唯獨正房,吳少爺已經擺好了桌上幾個家常菜,外加一小壺燙好的黃酒,就等著掌櫃他們了。

關上門,三人開始填肚子吃菜。

這頓難得的酒菜,吃起來並不輕松。因為三個核心人士,今晚必須要商量好車隊下一步的行止。

眼下的困境在於:信息量太少,所以主事人很難做取舍。

如果能確定附近有無法抵禦的大型匪幫,商隊的選擇反而是最簡單的:原地等候老家來人救援,或者幹脆躲在易縣城內躺平,待到年後再出發……沒有匪夥會長期保持戰備狀態。枕戈待旦要耗費大量資源和精力,匪夥這種松散的團體根本堅持不到那時候。

然而,以上這些論斷,都是建立在僅僅兩個探子身上的,並沒有更多情報支撐。所以,這種推論很不靠譜,有很多種可能性,萬一就是個流竄到此地的小股匪夥呢?

最終,商量來商量去,三人的結論是,商隊還是要抓緊時間出發。

畢竟,堂堂一百多號人的大型商隊被兩個探子嚇住不走了,這是荒謬的,不符合常理,也沒辦法和總號那邊交待。

既然決定走,準備工作就是做充分。面臨城外大概率存在的匪夥,吳氏三人接下來細細商量到了半夜,才算是將事情定了下來。

第二日一早,吳法正的貼身老仆平叔,從偏房被喊進了屋。

在屋裏,三人組鄭重交給平叔一項任務:先行出發,去蔚州喊人來接引。

這是萬全的應對。無論如何,哪怕蔚州方面來人白跑一趟,也比緩急時刻孤立無援來得好。

再說了,就眼下這支商隊的總貨值,出了狀況勞動老巢來人接應,一點毛病沒有。

能被族中安排到吳少爺身旁負責日常保護工作,平叔遠不是看上去那般樸實平凡。

事實上,平叔正是吳遷的上上一任,早年間擔任過族中的護衛頭目。如今主要是年紀大了,他這才被安排到吳大少爺身旁當個閑差。

問清楚事由,平叔二話不說就點頭應下了此事。

對於如今的平叔來說,這個任務不難。

他一個四十出頭的不起眼老男人,只需要準備一點日常雜貨,就可以冒充行腳商,混入某個零時商隊,穿過太行山提前去蔚州。

真要是附近有大股盜匪準備做“大買賣”,反而會對零散客商視而不見,以免造成恐慌,泄露消息,影響大局。

另外,和一般人想像的不一樣。其實真正穿越太行山的路程,還是比較安全的。

山西號稱表裏山河,關鍵原因是南北向的太行山脈,將山西和河北平原隔開了。

溝通兩地的山徑,從北到南,一共有八條,就是著名的太行八陘。這其中,懷來通往京城的軍都陘,蔚州通往易縣的飛狐陘+蒲陰陘,以及太原通往石家莊的井陘,是最重要的三條驛道。

這三條路,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明初大軍出塞,明末滿清取道蒙古入關劫掠,包括李自成入京,乃至於歷史上無數次牽扯到北方的大戰,三條山徑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如此重要的戰略通道,歷朝歷代都是有軍事駐紮的。

大明在這些要道上,同樣修建了關隘,布置了兵馬駐防。有名的紫荊關,就位於飛狐陘和蒲陰陘的交接處,是著名天險,商隊之後也要路過。

這就是為什麽山道反而安全的緣故:關鍵節點都有官兵駐守,平日裏往來巡邏,不可能放任大股盜匪出沒。

至於等閑三五個蟊賊……這年頭的行商都不是吃素的,出門都是成堆聚夥,人少了,誰搶誰還不一定呢。

另外,在天下有數的險峻山道打劫,其實很難操作。羊腸道兩旁不是懸崖就是峭壁,想找一處埋伏的地點都很難……總不能從峭壁上飛下來吧。

真正對行商產生威脅的,反而是兩百裏山路帶來的各種自然危險。好在平叔早年間來往於兩地,熟悉路況,正是完成任務的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