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五姓四族

高澄在給高歡去信的同時,高隆之受命先回了洛陽,為元善見說戲。

而高歡的反應很迅速,收到高澄來信後,他立即派遣剛回晉陽休整沒幾天的竇泰領兵三萬出太行滏口陘,屯駐殷州。

太昌六年(537年)九月二十四,元善見召開朝議,商議廢除奴婢與耕牛授田,同時改革稅制,廢除戶調,恢復舊制。

遠在滄州巡視鹽場的高澄聞訊,向洛陽上疏勸阻,卻遭怒斥。

元善見批復道:

‘朕蒙相王厚愛,沖齡踐祚,以歷六載。觀政數年,略有所得,何故至今仍不得自主?天子者,大將軍且自為之!’

剛剛結束滄州之行來到瀛洲的高澄接到批閱,惶恐不已,當即卸去印信交由天使帶回洛陽,自己則戴罪於瀛洲,等候天子發落。

他們之間的這場戲,尋常百姓當了真,痛罵天子昏聵,不聽忠良之言,對於為民請命的小高王,多有同情。

但真正的世家大族如河北四姓五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趙郡李氏以及渤海高氏,又怎會不清楚其中究竟。

作為這一事件的最大受害者,四姓五族還得派人往瀛洲,向為他們發聲的高澄表示慰問。

殷州竇泰、定州厙狄幹、冀州婁昭各擁部眾,河北還有隨同高澄北上的一萬大軍,以及兩萬鹽兵。

高歡、高澄兩父子在河北聚集這麽多軍隊,又是何意,四姓五族心知肚明。

就連集結在潼關的軍事力量也被打散,主將段韶被提前調回了北豫州,威懾滎陽鄭氏。

高氏的統治遠比爾朱氏穩固,且得民心,內部也沒有爾朱兆、爾朱世隆、爾朱天光、爾朱仲遠等人四分五裂。

被高澄從河北搜去了六十萬隱戶,河北士族實力更不比以前。

弘農楊氏被滅族的教訓近在眼前,沒有人真敢出這個頭。

對於前來慰問的四姓五族之人,高澄感慨道:

“天子浸長,吾當避之,或歸晉陽,侍奉於雙慈。”

四姓五族之人對此嗤之以鼻,什麽叫天子年紀越來越大,我應該避其鋒芒,還說什麽要跑去晉陽給高歡夫婦盡孝。

元善見真有那本事,只怕反手就是‘天子昏聵,當另立明主。’

然後又從宗室裏挑一個幼童繼嗣元善見。

但既然高澄演了這場戲,不願撕破臉皮,眾人也只能陪他表演。

高澄幕僚,範陽盧氏子弟盧詢祖寬慰道:

“天子不過一時氣言,大魏社稷,唯大將軍一力支撐,當仁不讓,大將軍何辭哉?”

盧詢祖是東雍州刺史盧文偉之孫,範陽太守盧恭道之子。

其祖父盧文偉曾任範陽太守,唆使劉靈助叛亂就是盧文偉的功勞,劉靈助死後,盧文偉投奔高歡,參與信都建義。

高澄當初往河北索括隱戶,就是向盧文偉去信,希望盧詢祖入他幕府任職,以此安撫範陽盧氏。

一面重用河北士族子弟,如博陵三崔等,一面卻逐步削弱河北士族實力,如括檢隱戶等。

正是高澄一步步溫水煮青蛙,到了今天,他們的核心人物在朝堂的官位越來越高,手中掌握的武裝力量卻越來越弱。

又如何敢、如何舍得發動又一次河北大起義。

河北不亂,河南更不可能鬧事,畢竟高澄麾下大將盡皆領兵鎮在河南。

高澄在士族代表,四姓五族之人的勸慰下好歹是歇了往晉陽侍奉父母的心思。

他也投桃報李,向眾人承諾,前三年免收奴婢人頭稅。

盡管有高澄這番承諾,但還是有不少人打算回信家中,希望能夠立即減少奴婢規模。

如盧詢祖。

一方面確實無利可圖,畜養大量奴隸,縱使三年免稅,開銷也不會少。

畢竟這些人都是要吃飯的。

另一方面也是擔心族中之人不曉事,耽誤了自己的前程。

張師齊升任大將軍主薄給予了盧詢祖很大的沖擊。

這人出身卑賤,在他看來無甚才學,只知溜須拍馬,迎奉上意而已,卻能躍居高位。

足見高澄用人不重門第、亦不重才,唯合他個人喜好而已。

盧詢祖沒看過張師齊的神秘小本本,自然不清楚他的才幹。

但也正是這種誤解,讓盧詢祖不願惹得高澄不喜。

前來慰問的四姓五族之人剛散去,元善見的使者又追來了瀛洲,將高澄的印信送還。

這燙手山芋,元善見哪敢真接,要是偷偷拿下高澄,印信或許有效,能夠騙過河南各地大將。

可如今高澄自請去職戴罪,這件事情被擺在明面上,就算趁機奪了大將軍印信,誰又肯聽洛陽的命令。

更別提手握禁軍的王士良還是高澄幕僚出身,一旁更有高季式虎視眈眈。

這惡人能搶天子印璽,難道就不能替大將軍奪回信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