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張居正的決定(第2/2頁)

吳桂芳的前任王宗沐便是在漕督兼鳳陽巡撫一職上遭到言官瘋狂彈劾的,雖然王宗沐是因開海致船漂沒、百姓喪命而遭彈劾,但開海一事除了有經濟上的考量,也有黃河淤塞、漕運不便的緣故在。

作為漕運總督,王宗沐卻支持開海,這就注定了他在漕督的位置上幹不長。

眼下朝中官員只知批判吳桂芳治水之策又何不足,但治水一旦遭遇阻力,他們便會畏縮不前,反而是吳桂芳,開通草灣河的方法不通,他能果斷承認自己的過失,進而再苦思治河的對策。

張居正願意放吳桂芳在漕督一職上幹下去,正是看中了他的脾性。

……

到了十一月後,揚州府也下了一場雪,這幾日倒是沒有水患之憂,不過天氣一冷,淮河及黃河就容易結冰,船運受阻,一樣值得漕督衙門忙碌。

按洪武朝定下的規矩,漕運通常在五月到九月之間開通,漕船分批運抵京師,最後一批漕船必須在十月一日前返回,漕船要送至船廠返修的,而漕船沿途各地也會利用休整的時間修築堤壩、疏通河道,因而到了別的衙門放松的時候,漕督衙門反倒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澤遠你不趁著年節回家?家中妻兒只怕也在擔心你。”吳桂芳與柳賀對坐而飲,柳賀酒量不行,只喝了半杯臉便都染紅了,吳桂芳卻是海量,不管喝多少他似乎都沒有感覺。

柳賀的酒量在同僚們中一向是被嘲笑的。

“老夫這酒量是當年討吳平時練起來的。”吳桂芳回憶道,“當時戚家軍和俞家軍都是一群酒壇子,老夫喝是喝不過他們,但酒量就這麽練出來了。”

吳平的大名柳賀也聽說過,是嘉靖時盤踞在閩廣兩地的海寇,當時倭寇進犯福建沿海,皆是由吳平領路,當時吳桂芳在福建任巡撫,自是參與到了剿匪一事中。

柳賀之所以與吳桂芳在喝酒,是因為年關將至,築堤的工程略有放緩,兩人在堤壩上監督,之後便約到了一起。

吳桂芳家人都隨他來揚州上任,他倒不必急著回江西老家,何況治河之事未成,三年兩載他恐怕也逃不開。

柳賀道:“漕台,下官老家離揚州不遠,家人坐船就能過來。”

楊堯早早給柳賀寄了信,說今年春節來揚州陪他過,紀娘子和妙妙也一道過來。

“離家近便是好。”吳桂芳道,“你眼下治河還能在南直隸為官,可若想當正印官的話,恐怕只能往北走了,不過以澤遠你的才幹,待此處治河有成,你應當仍是回京。”

吳桂芳和柳賀都因治河之事遭言官攻訐,彼此之間的交情反倒變深厚了許多,兩人都是實幹派的官

員,平日專注幹事不說虛詞,相處起來反而更加融洽。

吳桂芳所說,正是大明官場上不成文的規矩——官員不能在本地任職。

柳賀掛著同知銜,幹的卻是厘務官的活兒,與地方牽系不大,因而可以不受地方限制,畢竟治河這種事向來是誰能幹誰幹,不可能因為官員的出身地而讓他去幹不適宜的活兒。

聽了吳桂芳的話,柳賀苦笑道:“但願一切如漕台所說。”

“太嶽這人性子難改,他年輕時便有幾分傲氣,但你若真能幹成事,就算得罪了他,他也肯彎腰把你迎回朝。”吳桂芳笑道,“每科殿試,一甲三人及館選庶吉士都入翰林院,翰林們眼睛只朝上看,卻看不到下邊,老夫一向十分憂心。”

“太嶽兄當年也是這般看的,翰林院中,嚴嵩、袁煒這般的官員備受寵幸,真正幹實事的官員卻不被重用。當然,李春芳性子軟了些,卻並非一個壞事之人。”吳桂芳道,“他們在京城蒙受聖恩,卻不知天下的百姓究竟過得如何。”

柳賀自然也贊同吳桂芳的看法。

翰林官們大多很求上進,畢竟內閣學士的誘惑無人能阻擋,但過於上進便會一心謀求升官,而忘了自己踏上科舉一途原本是為了什麽。

吳桂芳資歷比李春芳、張居正都更老,他對嚴嵩及袁煒等靠媚上而獲晉升的官員很是看不慣,於朝政也有自己的一番觀點,柳賀一邊喝酒一邊聽他細述,只覺收獲頗為豐富。

更重要的是,吳桂芳比旁人更了解張居正,從他口中,柳賀可以聽到首輔大人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吳桂芳對此時的朝政很是焦慮,他看出張居正是想徹底改變朝堂內外的狀況,因而很堅定地站到了張居正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