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前任首輔(第2/2頁)

柳賀是想糾一糾揚州府城中偷稅漏稅的風氣,鹽稅他伸不上手,但商稅他還是想動一動的,據柳賀所知,府城中不少鋪面都是由李家在暗中掌控,不過李家人行事不如旁的鹽商那般張狂,尤其自李春芳返鄉後,李家上下都老實了許多。

李春芳微微一笑:“澤遠如此行事,是有人授意,還是你本人想這般行事?據老夫所知,朝中似有人欲以金銀代米糧?”

柳賀此時不得不佩服,李春芳不愧是幹過首輔的人物,盡管他人不在京中,對張居正的動向倒是了解得十分清楚。

柳賀老實道:“是下官自己的主意。”

“你果真是太嶽的得意門生。”李春芳笑道,“老夫家中的商鋪,老夫倒是可以約束他們,但澤遠你須知,老夫在此只想安度晚年,若是太鬧騰,老夫恐怕也無能為力。”

“只要您一句話就足夠了。”

李春芳的意思是,柳賀若要收商稅,他並不反對,但柳賀需要安安靜靜地做,不能將事情鬧大了。

倒不是李春芳膽小怕事,而是因為有徐階的前車之鑒。

徐階也是被高拱趕走的,當年徐階一走,李春芳就發出了“徐公尚耳,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的感慨,之後沒過多久,他果然也回了老家。

李春芳在家倒還安穩,他是興化人,興化雖屬南直隸,但監督權在鳳陽巡撫身上,前任鳳陽巡撫王宗沐與現任鳳陽巡撫吳桂芳都與他相善,王宗沐任山東布政使時,李春芳還為他的《海運詳考》寫過序。

而徐階則在家鄉大肆吞並土地,他是松江華亭人,松江與興化同屬南直隸,監督權卻屬於應天巡撫,徐階致仕回家後恰好遇上了海瑞這塊最難啃的骨頭。

當年海瑞下詔獄時,是徐階為之奔走才免了海瑞的死罪,海瑞能任應天巡撫,也有徐階的襄助之力,然而海瑞到地方後便發現了徐階家中吞並土地之事,徐家吞下的土地比嚴嵩在江西老家吞的地還要多,以海瑞的脾氣自然看不慣,便寫信讓徐階退田,之後也在朝野中引發了無數紛爭。

當然,這仍舊是隆慶年間內閣爭鬥的一部分,海瑞只是一枚棋子罷了。

直到高拱被張居正踢走,徐家之禍才算平息,可盡管如此,徐階長子、次子皆被充軍,幼子被削為民,徐家田產也被收沒,一代首輔如此遭遇著實令人唏噓。

因而之前的王大臣案,朝中大臣都認為是張居正要對高拱趕盡殺絕,無他,內閣之傳統耳。

徐階之禍,起源於海瑞在松江府查田。

李春芳要的是柳賀的保證,

他要柳賀即便要收商稅,也必須將這事控制在合理範圍內,李家家業比之徐家大有不如,可若有人想把他當成攻訐張居正的棋子,那李春芳也是絕對不會允許的。

徐階好歹有張居正護著,但高拱清算徐階時,即便張居正在內閣中占據高位,一樣無能為力。

他李春芳的門生如今大多還在翰院中修史,真到了那一日,誰人能如張太嶽一般護著他李春芳?

柳賀道:“下官自是會注意,也望石麓先生替下官照看一二,若有渾水摸魚之輩摻在其中……”

“老夫自會注意。”

饒是李春芳致仕有幾年,面對這位致仕首輔時,柳賀心中仍感到一絲緊張。

還在京中時,他見過高拱,還得罪過張居正,對這兩人卻一點也不畏懼,總結起來的話,大概是他別無所求,他的想法和大多數不惦記著升官的翰林一樣,大不了老子就在翰林院修一輩子書,大不了老子辭官回家,等你退了老子照樣活蹦亂跳。

而這次見李春芳,是因為他要成事,若是李春芳不應,事情他未必不能做,只是做的過程要多走一段彎路。

他果然還是要做些事的。

柳賀並不知道,他走之後,李春芳就開始給張居正寫信,信中誇了柳賀數句,又提道,傳聞說你這門生連你的面子都不賣,老夫倒覺得不是這樣,誇柳賀來見他時如何尊重,又說柳賀在揚州府中行事,他定會鼎力相助。

其實李春芳和張居正的關系並不算壞,兩人是同年,在翰林院□□事過許久,當年徐階與高拱相爭,李春芳其實是站在徐階這一邊的。

但李春芳還是得走,他不走,高拱與張居正兩人都無法上位,首輔這位置只能做到剛剛好,賴久了不僅後來者急於上位,皇帝同樣也會看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