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動心(第3/4頁)

周顯辰喜出望外,“那是再好不過,旁人不得幹政,但縣主屢建奇功,得陛下信任,自不可尋常論處,且世家要配合官府,自然也需要人領頭才好。”

有秦纓相助,周顯辰再無左支右絀之感,寫好奏折後,與秦纓一同直奔宣武門而去。

至宮門口遞上折子,足足等了半個時辰,勤政殿的小太監才來召見。

入了宮門,周顯辰邊走邊問:“陛下此刻可在議政?”

小太監道:“在與幾位大將軍議明歲軍備。”

周顯辰了然,又緊張地撫了撫緋色袍襟上的褶皺,待到了勤政殿外,黃萬福通稟後,二人方才入殿。

剛進殿門,秦纓便見杜巍、鄭明躍,連同崔曜皆在此地,除卻三軍統帥之外,崔慕之與宣平郡王李敖也在殿中候著,秦纓一來,二人都朝她看過來。

“提防時疫,是雲陽說的?”

二人行完禮,貞元帝便沉聲開了口,他神容疲憊,聲音也比往日暗啞,足見這些日子忙於朝政,過得並不輕省。

周顯辰恭聲道:“不錯,正是早間縣主來找下官商議的。”

秦纓並無身份議政,進殿後便站在周顯辰身後,姿態謙恭,但此時,貞元帝卻越過周顯辰朝她看來,眼底欣慰非常,“雲陽,你怎想到了此處?”

秦纓正色道:“雲陽去城外施粥、施藥,知曉城外災民漸多,且許多災民都為病患,近來京中治毒,雲陽又常與幾位大夫打交道,今日一早,聽衙門的人說城外死了不少人,便想起古語常說災疫同生,當時太醫院汪太醫也在,他也覺有此隱患,雲陽思慮再三,想到城外施粥、施藥僅憑民間之力已是勉強支撐,這才大膽去找周大人求助。”

貞元帝嘆了口氣,“朕未想到,是你先有此擔憂——”

微微一頓,他沉重道:“今早西北來了奏折,只禹州一地,因雪災已經死了快兩千人,豐州比禹州稍好,卻也死了千人之數,北上賑災的糧米雖到,但兩地人口眾多,糧米尚難支應至開春,而連冬暴雪,開春必有饑荒,屆時還要死人——”

貞元帝越說聲音越是沉重,嗓子也徹底啞了下來,他看向殿內眾人,緩聲道:“朕和幾位愛卿,當年都親歷過豐州時疫,時疫加戰亂,令大周元氣大傷,這麽多年也未能恢復如初,今歲的大雪,是老天爺又一場考驗。”

黃萬福奉上清茶,貞元帝擺了擺手推開,又看向秦纓道:“雲陽的擔心極有道理,只是眼下賑災無暇,時疫也並不好防範——”

秦纓道:“眼下時機尚早,只要防範得當,必不會重蹈豐州覆轍,可讓太醫院擬定防範要略送往西北,令兩州府先自行預防,至於京城,城內還好,城外逃難來的災民不可輕忽,需得民間與官府一同合力,為他們提供食藥,令他們安生過冬。”

貞元帝微微頷首,一旁崔慕之此時上前道:“陛下,臣有一策,城外神策軍西營前歲廢棄過一片院場,不如在那裏重新設營,給逃難的災民庇護之所,他們之中多有青壯勞力,卻因難尋生計,被迫食不果腹,可從災民之中征召雜役與勞力修建大營,以工代賑,也免得聚眾生亂,至於防病防疫,可交給京兆府、戶部與太醫院三衙商議對策。”

貞元帝略一沉吟,又問周顯辰,“災民所患之症是否會染人?”

周顯辰遲疑道:“逃難來的災民路上寒凍,多有傷寒之症,太多人患病,反倒看不出是否染人,下官立刻派人仔細探查,以防生變。”

秦纓此時道:“陛下適才說起豐州,聽聞還有幾位老太醫親歷豐州時疫,不妨讓周大人多方查問防治之法,制定個萬全之策——”

貞元帝輕咳了兩聲,點頭道:“既如此,設災民營交給慕之去辦,你身在兵部,本也與駐軍打交道,你去神策軍調派人手相助,無論多少人逃難至此,都絕不可生民亂;至於賑災,便交給京兆衙門與戶部,調撥多少米糧你們定個章程,防疫之事周愛卿與擅長此道的太醫商議定策,至於坊間出多少力,雲陽,你多配合官府,若有諫言,再令周愛卿上稟。”

崔慕之和周顯辰拱手領命,秦纓也連忙應下。

說完這些,貞元帝又看向鄭明躍與崔曜,“兩位愛卿也看到了,西北雪災吃緊,京城情勢也頗為嚴峻,開年朕還打算削減受災兩地之稅賦,如此,你們還要爭明歲軍備?”

崔曜肅容未語,鄭明躍卻沉痛道:“非是微臣令陛下為難,實是鎮西軍駐守西南,防南詔與西羌,並非駐於內地的龍武軍可比。”

“尤其南詔表面順服,野心卻昭然若揭,他們死了個公主,又害了我們的將軍,人就算走了,也還有細作之疑未解,更有甚者,我們大周或有人與其勾結,戰亂可說是早晚之事,微臣這月余日日難免,一直在牽掛南疆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