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引爆華國輿論(第3/7頁)

持這種觀點的都是老球迷,老球迷們不敢對男足抱有太多希望,只能借助降低預期的方式讓自己在面對結果的時候好受一些。

天涯論壇上十個帖子有六個是分析男足十強賽到底能不能順利出線,狐疑上對於這個問題,更是爭得你來我往。

而南方周刊關於騰訊的封面文章,則是把大眾的焦點都集中在了騰訊上。

之前關於騰訊在矽谷取得的成功,還只是零星的集中在互聯網上,絕大多數的華國人對此不知道,更沒有概念。

和互聯網相比,2001年是紙媒黃金時代的末期,南方周刊在大半個華國具有極強的影響力,文章發出後,大家的討論從男足變成了騰訊。

因為qq幾乎每個網民都用過,qq是騰訊的產品,騰訊在矽谷取得了巨大成功,壓著微軟、雅虎和阿美利肯在線打。

信息的交織讓所有人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也讓這個新聞充滿了爆點。

“出現在燕京萬豪酒店的馬畫藤,身著條紋襯衫,有著一張娃娃臉、簡單秀氣的發型和細邊框眼鏡。一副侃侃而談的派頭依稀能夠看到一絲青澀和激動。

從萬豪酒店出來後,作為騰訊的創始人,馬畫藤剛剛從周新手裏拿到了千萬級的投資,這讓他從公司即將倒閉的不安中擺脫出來。這是因為騰訊的產品qq受到大量華國用戶的喜歡,但是騰訊沒有找到qq的盈利方式,他們只能在這款產品上不停的燒錢去購買服務器和網絡,再沒有投資,騰訊的現金即將枯竭。

彼時聚集在萬豪酒店大廳的記者們顯然對第一家獲得周新投資的華國互聯網企業騰訊有著超乎尋常的興趣。記者們問了馬畫藤很多問題,最後這些回答都沒有見諸於報紙雜志,是因為後續有十余家互聯網企業都獲得了周新的投資。

在這樣的背景下,記者們認為騰訊能夠獲得這個第一,只是因為排序上他們運氣好罷了,騰訊的商業模式-即時通訊在當時和門戶網站、電子商務相比缺乏吸引力。

讀者們都不知道什麽是即時通訊,更別提對即時通訊產生興趣。

後來所有報紙和雜志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網易、搜狐和新浪三家門戶網站巨頭,網易和搜狐獲得了周新的認可,而新浪一無所獲上。不知道當時看到這些報紙的馬畫藤是以如何的心境來面對這一切,騰訊只是配角,只有一句話的配角。

相比於其他互聯網的公司領頭人,馬畫藤的媒體曝光率很低。公司內外對他的一致評價為“低調”。更多時候,他喜歡窩在位於鵬城華強北賽格科技園的騰訊總部裏,測試公司的產品。

馬畫藤和周新的合作,是華國互聯網的一個奇跡,他們共同為一個業界公認不能賺錢的互聯網產品IM(Instant Messenger)創造出了新的商業模式。

近年來,隨著“網絡股”的飆升,一些人把以信息、網絡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稱為“新經濟”。

在華國,代表新經濟的企業家們與“原罪”這兩個字無緣,他們的成長更多依靠國外風險資本的“輸血”,盈利模式則建立在龐大的用戶群上。

網易、搜狐、阿裏巴巴、騰訊,其實是從裏到外都完全與國際接軌的年輕企業。

1998年2月,馬畫藤和張志東開發了中文ICQ,也就是qq。而在此之前的1996年,4位以色列人發明了最早的即時通訊軟件——ICQ。

1999年11月,OICQ推出的第10個月,注冊人數已經超過100萬,那時候馬畫藤和他的團隊一直貼錢在做QQ,同時做一些看不上眼的小活,賺來的錢立馬花到QQ上。他們如此辛苦,只是為了讓大多數網民把QQ從互聯網上免費下載下來,然後再免費地使用它;為此騰訊公司還要給電信局交上一筆數目不小的服務器托管費。

隨著用戶數量的不斷攀升,馬畫藤原本想把QQ賣掉。談了幾家,因為價格問題,沒談攏。qq賣不掉,用戶增長卻很快,運營QQ成本越來越高,騰訊的創始人團隊只好四處去籌錢。找銀行,銀行說沒聽說過憑“注冊用戶數量”來辦抵押貸款的,我們從來沒有辦過這種業務,也沒聽過哪家銀行有這種貸款產品。

沒有盈利模式,只能提供免費服務。在當時的業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在互聯網領域,你確實很難看得清。這個領域新到連價值規律、商業規律都是全新的甚至反傳統的。”

《時代》周刊主編沃爾特對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的評價,似乎可以拿來做一個詮釋:“他(貝索斯)試圖依靠增長速度,而不是利潤來建構一個公司。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這種理念無論是好是壞,無疑都已經改變了1999年的整個經濟模式。”

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明白為什麽所有經營互聯網的公司,包括鼎鼎大名的Yahoo、亞馬遜等等都好像都在虧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