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不同的風格(第2/3頁)

因為NewPay的虹吸效果實在太明顯了,多1%壓根起不到吸引眼球的作用。

但是他需要這麽說來給舒爾曼信心,這是他對戰略顧問的理解,總得有人樂觀。

實際上受沖擊最大的不是互聯網企業,而是金融企業。

華爾街日報在余額寶推出一周後,用頭版頭條來討論:

“余額寶將超過一千萬的電子支付用戶變成了金融投資者”

在這篇文章裏,對NewPay的金融創新能力大加贊賞,認為NewPay就代表了電子支付的能力邊界,它能走多遠,電子支付行業就能走多遠。

同時對過去金融行業展業方式進行了探討,探討金融行業傳統的網點模式是不是到了該改變的時候,NewPay讓互聯網展業的優勢一覽無余,傳統金融機構們是否需要跟進。

華爾街巨頭們紛紛表示,我們要跟進,先是花旗銀行宣布未來三年內將投入超10億美元到互聯網應用體系構建中,然後是富國銀行宣布收購一家電子支付公司,再是阿美利肯排名前列的銀行們紛紛下場,充分表示他們在這件事上受到的刺激。

傳統展業模式,要想實現一千萬的用戶,1000個線下網點一起發力都做不到,但是NewPay只需要一天,一天時間能把一款產品賣給一千萬的用戶,而且是全球展業。

和互聯網金融相比,傳統金融有太多劣勢了。

雷蒙德詹姆斯銀行的總裁在華爾街舉辦的論壇上表示:“我們需要積極向互聯網行業靠攏。

金融人不應該抱著之前的態度,認為電子支付只是一種支付方式,互聯網只是一種信息交互手段。

從NewPay和余額寶的成功來看,互聯網能從根本上顛覆傳統金融業的前端,NewPay和花旗達成的戰略合作內容來看,NewPay想改變中台的風險識別模式,很顯然的趨勢,未來互聯網企業們會將金融行業從前端到後端進行全面的改造。

我認為這是好事,金融行業到了應該變革的時候,對於傳統金融企業來說,我們需要有互聯網思維,不能把互聯網化看成簡單的搭一個主頁,在主頁上放一些公司信息。

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融合力度,金融和互聯網的結合將成為未來雷蒙德·詹姆斯銀行的最重要方向。”

雷蒙德銀行是龐大的雷蒙德詹姆斯金融公司業務之一,雷蒙德詹姆斯涉足了零售銀行、商業銀行、保險、投行、私募股權等多個領域,銀行是他們最重要的板塊之一。

傳統金融機構紛紛涉水互聯網,阿美利肯的記者們非常想采訪周新本人關於互聯網金融的看法,此時周新已經回國了,只有在申海有辦公室的大型媒體有采訪周新的機會。

問題是周新並不想拋頭露面,因此媒體們退而求其次,采訪彼得·蒂爾。

“蒂爾先生,最近一個月時間,余額寶成為全美金融領域最熱門的話題,有人說余額寶只花了一天就成為了全美持有人數最多的理財產品,有人說NewPay涉足理財業務之後,只需要一天時間規模就能超過全美絕大多數的金融機構。

你們在推出余額寶之前,有意識到它將大獲成功嗎?”

彼得·蒂爾說:“其實這款產品很早之前我和Newman就討論過,當時我們都非常有信心,因為市面上缺少類似的產品。

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門檻太高,規則復雜,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並不友好。而銀行存款利息又太低,如果你的存款金額不夠多的話,利息還沒有手續費高。

隨借隨還,一美分就可以購買,收益實時展示等等,這些產品優勢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逐漸體現,我們當時就很有信心,它一定會獲得成功。

只是余額寶最後取得的效果比我們預期中的效果還要更好。

但是我不認為這是NewPay的勝利,或者是NewPay多厲害,而是因為之前金融機構們沒有做好,他們沒有意識到阿美利肯存在如此廣泛而又迫切的需求,NewPay只是第一個發現這類需求的機構。”

已經夠出風頭了,無論是私下場合的交流,還是說公開論壇、會議上的溝通,彼得·蒂爾都能充分體會到樹大招風,余額寶帶來的震撼過於強烈。

NewPay事實性壟斷了電子支付行業,要對NewPay進行拆分的聲音最近又大了起來,彼得·蒂爾知道是因為NewPay推出的余額寶以及他們要進軍金融業務引起了太多人的不安。

所以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彼得·蒂爾在盡量謙虛,把成功歸結於客觀原因。

這是紐約時報做的專訪,紐約時報背後的實際控制人索爾茲伯格家族和彼得·蒂爾有著深厚的私交,所以他才會接受紐約時報的專訪。

而紐約時報最大的競爭對手,華爾街日報背後的控制人是默多克,默多克向來和周新系的企業不對付,源頭要追溯到Quora出售,當時默多克想插一手,周新理都沒有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