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不同的風格(第3/3頁)

在早期華爾街日報喜歡暗諷周新旗下的企業,等到周新成就越來越大之後,華爾街日報改捧殺了。

彼得·蒂爾繼續說:“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想到能獲得這麽大的成功。

我們沒有想過有這麽多用戶支持和信任NewPay,我們本來的預期是一年時間完成1000萬用戶的積累。”

記者:“市面上有一種聲音認為,NewPay進軍金融產品領域,會徹底改變當下金融市場的格局,你怎麽看呢?”

這是威脅論了,常見於華爾街系媒體。

彼得·蒂爾說:“我認為NewPay只是一個渠道,給用戶更多的選擇,這些選擇更加透明和直觀。

說直白一些,我們即將和幾家金融機構合作,把他們的理財產品放到NewPay上進行銷售,這些機構包括富國銀行、花旗銀行等。

用戶可以看到這些理財產品的具體情況,關聯的底層資產是債券還是股票,又或者是其他東西。

我們暫時離改變金融市場的格局這一點太遙遠了,我一直認為NewPay只是一個渠道,一個有著超過五千萬用戶的渠道。和其他金融機構最大的區別在於,我們是通過互聯網和用戶直接連接,我們能提供更多的實時信息給用戶。”

彼得·蒂爾在想要舉什麽樣的例子:“在NewPay出現之前,用戶是可以登陸銀行主頁的,但是他們登陸之後只能看到自己賬戶上有多少錢。

NewPay率先推出記賬功能,用戶可以看到他NewPay賬戶的支出和收入情況,可以看到明細,類別等等。後來其他銀行也開始提供類似功能。

從這個例子我想說明,我們是行業的促進者,而不是行業的變革者。”

余額寶的影響比想象中更大,那麽NewPay面臨的阻力也比想象中的大,余額寶推出後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就推出理財模塊,把金融機構們的產品放上去,這是為了減少阻力的方式。

隨著周新回國,他已經不太幹涉NewPay的具體經營,彼得·蒂爾除了特別重要的事情,其他事也不會去問周新的意見。

如果是周新,他肯定會緊接著推出花唄,一手理財一手貸款,把銀行幹的無路可走。

彼得·蒂爾不會這麽激進,他的想法是切香腸,一步一步來,等到大家都推出了類似余額寶的產品之後,再搞其他的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