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優勢(第2/3頁)

“剛剛趙總提的想法,我認為這不是我們現在要擔心的問題,騰訊並不是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

騰訊一直都圍繞著即時通訊軟件發展,這是他們的傳統範圍,他們並沒有像搜狐、盛大這樣在所有領域擴張,我們之間的競爭關系其實是比較弱的。

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裏,我們和騰訊的直接競爭關系只停留在即時通訊軟件領域。

而且即便騰訊像搜狐和我們一樣,陸續進入其他互聯網領域,我們也不用現在來擔心這個問題,等到那一天,全行業都會警惕騰訊帶來的威脅的。”

在當下騰訊和阿裏都屬於固守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企業,反而在所有領域全線出擊的是網易、搜狐和盛大。

“等到那一天就晚了,騰訊能夠像微信的快速增長一樣,打我們一個措手不及。”

“不不不,這是完全不同的邏輯,你要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小米預裝機的應用數是有限的。

你預裝機三款應用,消費者會支持,你預裝機30款應用,消費者看到只會想第一時間刪除個遍。

這不現實。”

小米的突然發布,意味著移動互聯網在華國正式拉開了序幕,微信用戶的爆發式增長更是讓整個互聯網行業都注意到了這種玩法的威力。

此前,無論是周新還是騰訊都常年活躍在海外,包括一些概念國內的互聯網企業們通過各種渠道也聽說過,但是從來沒有直接的認識。

像周新在矽谷接受采訪時無數次提到的生態體系構建,生態體系運營,單個互聯網模式在面對生態體系的時候不堪一擊。

小米和騰訊的攜手算是生態體系運營的小小嘗試,便讓華國互聯網企業們記憶深刻,大家幾乎都在思考和網易同樣的問題,騰訊一旦用類似的手段和自己競爭,自己能挺住嗎?

“這段時間移動互聯網的項目多了很多,電腦應用的創業者比例明顯下降。”李靜宜語氣歡快。

作為臉聊的第一個投資人,臉聊估值數十倍的增長,並且還有大量機構願意為這高估值買單,李靜宜已經充分證明了自己的眼光。

當然高盛內部有聲音說,臉聊這個項目是周新幫她把的關。最開始李靜宜聽到類似傳聞的時候很想辯解,但是後來自己仔細想想後覺得沒有必要,因為職場不是學校,沒有人在意你是怎麽做到的,大家只看結果。

結果就是她借助這一個臉聊項目,就成為高盛整個VC部門收益最高的人。

本來她還想在高盛大展拳腳,借助這個開始,做出一番事業。

但隨著周新的回國,李靜宜也從高盛總部空降到高盛申海的辦公處任職,擔任高盛在整個華國地區風險投資的負責人。

“怎麽樣,換了一個工作環境之後習慣嗎?”周新問,他很了解移動互聯網對風險投資來說變化太快,要完全重新構建投資邏輯。

大家的工作存在重疊的地方,所以李靜宜在很多時候都把周新當成學習的對象,從周新身上學到的眼光和看待互聯網行業的角度確實能在很多時候幫她大忙。

但是華國的投資生態是截然不同的遊戲規則。

“不太適應,怎麽說呢,我一直都知道高盛存在很多灰色的業務,對高盛來說這些灰色業務能給鏈條上的每個人帶來好處。

但是這一塊我之前沒有碰過,也不感興趣。

大概是因為和你在一起,所以我一直被保護的很好,不需要沾染社會的灰色面。

回華國成為風險投資部門的負責人之後,崗位更換,角色更換,難免要接觸到這些東西。

從高盛進入華國開始,給高盛帶來巨額收益的項目從來都不是靠互聯網,即便阿裏的回報率超過了百分之兩百,對高盛來說依然只是他們在華國業務中一筆微不足道的生意。

過去高盛在華國最大的收益來自於前兩年推動華國石油集團合並,然後順利推動華國石油公司在港交所和紐交所上市。

這筆生意幫華國石油在美股募集了30億美元,在港股募集了200億港幣,高盛也在其中賺的盆滿缽滿。

後續工行、移動、平安的上市都有高盛的身影。

高盛在華國有非常多的業務,他們的投資領域遍布每個行業,互聯網只是他們涉足的一小塊業務。

這和我之前在高盛只需要負責看某個特定領域的項目,投資邏輯和要求是截然不同的,自從去年回國之後,我感覺我的工作節奏變得非常充實。

接觸了非常多此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領域。

今年高盛的IPO部門又要幫華國石油在A股上市,IPO部門才是高盛華國的主要利益來源,風險投資部門最多算個添頭。”

高盛亞太地區的IPO部門養著一幫“大爺”,不用幹什麽活,年薪以百萬港元起,這幫人就是專門幫高盛尋找可以運作的IPO項目,在中間牽線搭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