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裝備(第2/8頁)

之前周王所提及的那件周藩軍隊北上的事,就是發生在洪武二十九年的事情,由於寧王報告“近者騎兵巡塞見有脫輻遺於道”,老朱就令燕王朱棣選精卒壯馬抵大寧,沿河南北監視朵顏三衛。

到了靖難的時候,朱棣千裏奔襲大寧,裹挾的是大寧都司的兵馬,至於所謂“朵顏三衛雇傭軍”的事情,屬於是建文朝廷的造謠……你說有沒有朵顏三衛的人跟著朱棣靖難?那肯定是有的,但這個數量非常的少,多是自發行為,朵顏三衛整體還是作壁上觀的,畢竟之前雙方一直是敵人。

而建文朝廷為了在輿論上取得勝利,自然就把韃官都說成是燕王向蒙古人借的兵,用來黑朱棣是兒皇帝石敬瑭。

本質上燕軍韃官多,那是歷史遺留問題,但不管怎麽說,這些韃官都是朱棣的下屬,是蒙古人長期內遷的產物,即便是打的再艱難,朱棣還真沒找北元借過兵,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肯定是站得住的。

而靖難結束後,朱棣也下旨重建大寧、營州、興州等衛,開始著手恢復被自己抽調一空的北平、大寧兩個都司,讓明軍重新回駐關外。

但此時明軍在關外的軍事存在實在是不樂觀,尤其是原本兵強馬壯的大寧都司,確實是已經從老虎瘦成病貓了,大寧系將領們的態度,也是朱棣這裏需要考慮的,因此對於兀良哈部,朱棣需要經常性地示威或主動敲打一番,用以維持東北的平衡,給大寧都司恢復元氣爭取時間。

兀良哈部跟韃靼部壓根就不是一條心,而且兀良哈的這些墻頭草說實話挺廢的,是蒙古諸部裏最膽小怕事的,沒什麽大追求,屬於是能活著就行,很少搞事……除非是真的受了災活不下去了,才會考慮動刀子,不然平常看著就是老實憨厚的牧民。

主要是兀良哈哪怕動刀子也沒什麽好搶的對象,西邊是韃靼部,東邊是山裏的女真人,南邊是遼河平原的明軍軍戶,全都是硬茬子。

“不如到時候大軍北征韃靼部,然後如果打完了,看情況分兵一部分東進,迫使兀良哈部協助出兵進攻女真?”

這時候姜星火忽然說道。

女真人始終是個大隱患,姜星火當然知道,沒有了女真人,還可能有男真人,異族總是像地裏的韭菜,一茬一茬的長出來,是割不完的。

但問題就在於,既然知道了女真人有可能對華夏歷史造成的影響,還讓他無動於衷的話,姜星火是做不到的。

所以雖然理性上很清楚,即便把女真人剿滅,也未見得真的能起到什麽作用,但姜星火還是覺得需要去做。

哪怕是把心頭這口氣出了,也是值得的。

朱棣還沒說話,朱能先說道:“關鍵不在於女真人,而在於朝鮮。”

“是這個道理。”

丘福也說道:“朝鮮一直在暗戳戳的築堡,收降海西女真的部落,把邊境線往西邊推,剿滅女真人容易,女真人才幾萬人?問題是女真人沒了,長白山山區那麽一大片地方,朝鮮地少人多能遷徙民眾,咱們卻站不住。”

茹瑺這時候也小心翼翼地開口說道:“長白山是有說法的,《山海經》稱為不鹹山,原因是因為長白山上終年積雪,其雪潔白無暇,酷似鹽而不鹹,故稱為不鹹山。北魏時稱蓋馬大山、徒太山、太皇山,到了唐代,改稱為太白山,而長白山之名則是始於金代,且一直沿用至今……這座山同樣也是以前高句麗王國的統治核心,朝鮮人一直對其念念不忘。”

經過茹瑺的解釋,眾人倒是大概了解了一些,主要的關隘在於兩個地方。

其一是在朝鮮神話中,朝鮮人的祖先名為檀君,他是山神之子,建立王朝後,統治了王朝一段時間,後來又重新隱居山林,而隱居的地方叫做太白山,不過此地其實是朝鮮境內的一座山,並不是華夏境內唐朝時期的太白山,但朝鮮人以訛傳訛,便認為從神話傳說來講,長白山應該是他們的聖地。

其二是歷史上曾經跟大隋、大唐連續剛正面的高句麗王國,就是發源於長白山,不過這裏面要說的是,高句麗王國和高麗王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實完全不是同一回事……高句麗政權是西漢時期由扶余人朱蒙建立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的邊疆政權,其領土橫跨華夏東北的部分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而高麗王朝也就是王氏高麗政權,則是新羅人和百濟人為主體組成的高麗人在朝鮮半島建立的政權,其政權法統來自於統一朝鮮半島的新羅政權。

高麗王國建國後,在“事大主義”方針的影響下,先後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遼朝、金朝、元朝和明朝稱臣,突出一個誰強誰是我爹,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著很穩定的父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