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第2/6頁)

世家大族,都是相互結親的,他三兒子娶的是鄭家二房的女兒,只是三兒媳並非長房嫡出,鄭家又多女兒,鄭公對這個孫女的情分一般,三兒媳對鄭公與寧王的事情,只怕還沒有他知道得多。

但這並不影響他讓三兒子去辦這件事,他三兒子的連襟,是武陽薛家的薛文舉,如今擔任著廷尉,掌刑法牢獄,又與三兒子的關系頗為親厚,讓三兒子去薛文舉那問一問,或許能問出旁的事情來。

林修然說完自己的打算,林三郎有些好奇,問道:“父親怎地突然關注起鄭公與寧王的事情了?”

面對兒子的詢問,林修然早有準備,回答道:“李斯年有經天緯地之才,不壓於當年華滿京都的寧王,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身有這般大才,若不召為林家所用,實在可惜。”

林三郎恍然大悟:“李斯年?就是三清殿的那個絕非?寧王與謝家女的獨子?”

“不錯。”

林修然頷首,手指撚了撚胡須。

他與李斯年的事情,旁人知道的越少越好,畢竟鎮遠侯一事是長公主不能碰觸的逆鱗,多一個人知曉,林家便多了一分危險。

他以招攬李斯年為由,去說自己與李斯年的關系,才是最為妥當的。

他有種預感,幫助李斯年恢復身份,絕對不是他為李斯年做的最後一件事,鎮遠侯一事的把柄實在太好,功於心計的李斯年才不舍得輕易放開,他與林家,只怕日後會成為李斯年手中的一把刀。

每次想到這,林修然便忍不住懷疑李斯年恢復天家子孫身份、迎娶程彥的真正目的。

有道是虎父無犬子,野心勃勃的寧王,自然也生不出胸無大志、窩囊至極的兒子。

李斯年心中,只怕有著與寧王一樣的念頭——以梁王子孫身份,重振梁州之地、萬王之王的梁王的威名,替大業未成身先喪的梁王,完成他未完成的心願:君臨天下,一統九州。

若真是如此,那林家是願意為李斯年所用的。

林修然眉頭輕動,繼續說道:“只是身有大才之人,大多心高氣傲,李斯年師從淩虛子仙長,性子更是如此。我幾次三番遣人找他,終是被他拒之門外。”

林三郎便道:“所以,父親便動了從李斯年父親身上入手的心思?”

林修然點頭。

他這個三兒子,最是聰明不過的,略微一點,便能明白他的想法。

林三郎笑道:“即是如此,我便去帶兩壇好酒去尋文舉,替父親問了來。”

林修然無不應從,還將自己珍藏多年的美酒取了來,讓林三郎去拜訪薛文舉。

日頭西斜,官員們處理完朝政還家,林三郎提了酒,在廷尉門口攔下了準備回家的薛文舉,揚了揚自己手裏的美酒,笑著道:“文舉,上次與你喝得不夠盡興,這次我們不醉不歸。”

李承璋兵變逼宮,薛文舉忙得暈頭轉向,在廷尉府一連待了好幾日,才將兵變的事情了結。

然而李承璋的事情剛剛處理完,又生出薛妃的兒子做了太子,導致他的伯父薛懷信不得不辭官養老的事情來,他心中煩悶異常,如今見林三郎提酒而來,自是無不應從,道:“好。”

薛文舉讓侍從往家裏說自己晚上不回家的事情後,上馬與林三郎並肩而行去他們常去的明月樓,一邊走,一邊道:“正巧,我也想喝上兩杯。”

伯父是薛家的家主,更是薛家的頂梁柱,一朝被天子勒令致仕,薛家便塌了半邊天。

他官拜廷尉,是薛家這代兒郎中官職最高的一位,薛家的重擔一下子全部壓在他的身上,這些天他身累心更累,太需要一醉解千愁了。

林三郎知道薛文舉心中不痛快,陪他喝了大半夜的酒之後,才說明自己的來意。

薛文舉醉醺醺道:“這有什麽難的?”

“等我明日酒醒了,帶你去廷尉府上查一查當年的卷宗也就是了。”

李斯年足智多謀,不少世家都動了招攬之心,林家這般行事,再正常不過,他絲毫不覺得意外。

他唯一意外的是,所有世家都對李斯年拋出了橄欖枝,為何他的伯父不僅沒有這般走,反而嚴令禁止薛家的子弟與李斯年結交,仿佛在伯父心中,李斯年不是能扭轉大局的香餑餑,而是窮兇極惡的猛獸一般。

雖說李斯年與程彥關系頗為親密,薛妃因奪嫡之事惹了程彥的不快,但伯父也不至於如此行事。

薛文舉想來想去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索性便不再想。

左右想了也無用,伯父雖然不再是位列三公的禦史大夫了,但仍是薛家的家主,伯父的命令,他哪怕心存疑惑,也只有聽從的份兒。

更何況,百年間,大夏奪嫡慘烈,每隔幾年便生出一場宮變,天子變動頻繁,下面的世家們更不好過,伯父能在這種環境下降薛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且蒸蒸日上,伯父的囑咐,他自當奉為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