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第2/2頁)

譚振興訕訕閉上了嘴。

話題戛然而止,譚振興不習慣地東張西望,譚盛禮頓了頓,倒是說起藏書閣的袁安朱政來,他天天去藏書閣,和兩人熟悉不少,兩人是連襟,家境貧寒,因識得些字比同村同齡人過得要好,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有兒子後,省吃儉用的供兒子讀書,聽說江南文風鼎盛,不惜舉家搬去江南,兒子送去私塾,他們則給讀書人做書童,求得讀書人的書拿回家給兒子看,相中他們的讀書人是個窮酸老秀才,老秀才沒有成親,性格孤僻,且視書如寶,並不將書外借,兩人無法,只能自己謄抄……

好在老秀才慷慨,筆墨紙硯皆是老秀才出的。

有年,老秀才興起報名參加鄉試,許是運氣好中了舉,意氣風發地帶他們赴京趕考,進京時已快臘月了,天氣寒冷,老秀才染了風寒沒能熬過去,兩人搜幹凈身上所有的錢都不夠買棺木,有人建議他們賣書,書是老秀才最寶貝的物件,兩人不忍,走投無路去街邊行乞……

運氣好碰到了廖遜。

既有了錢安葬老秀才,也在國子監找到了活兒,譚盛禮記得袁安說起往事說得最多的詞就是運氣好,初到江南,人生地不熟的,是老秀才收他們做了書童有飯吃有書抄,進京後運氣好遇到廖遜……

譚盛禮問譚振興,“真的是他們運氣好嗎?”

譚振興從善如流,“不是運氣好嗎?”

譚盛禮沉吟不語,世間哪有那麽多好運氣的人,你所以為的運氣好不過是身上某些良好的性情品質被旁人看見有心幫襯罷了,袁安他們識得字但沒讀過什麽書,江南讀書人挑書童的眼光何其高,怎麽會相中袁安他們呢,還同時相中他們兩個人,老秀才很多年不參加鄉試,突然就來了鬥志……

與其說袁安他們運氣好,譚盛禮更相信是老秀才體諒敬重他們為子背井離鄉的決心和魄力。

兩人的字也是慢慢抄書練好的,書裏的內容,兩人懂得並不多,譚盛禮看著譚振興年輕鮮活的面龐,問,“多久沒給你們布置功課了?”

譚振興算了算,很久了。

“就以此為題寫篇策論吧。”

譚振興:“……”殿試已過,無須這般嚴苛吧,但看譚盛禮不像說笑,恭敬答道,“是。”

袁安和朱政的經歷不算坎坷,有貴人相助,他們是幸運的,比起兩人,譚盛禮其實更好奇老秀才赴京趕考的心情,據袁安說,老秀才臨終前交代無須送他回鄉安葬,隨意葬在京外的荒郊野嶺即可,老秀才沒到過京城,不知他眼裏的‘荒山野嶺’有多遠,幸虧有廖遜相助,否則袁安和朱政怕是要走上好幾日……

譚振興他們的功課已經用不著譚盛禮多操心了,譚盛禮更關注國子監的情況,因為暗示過學生們他要選的書,這天到藏書閣,朱政告訴他很多學生來書閣看書,場面盛大,堪比早集,甚至好些人問他們是否了解書架的書……兩人來國子監後,少有人正眼瞧他們,這次卻彬彬有禮的行問候禮……

兩人誠惶誠恐。

譚盛禮笑而不語,走向書架,隨意抽了本書,問朱政,“可看過?”

朱政不懂譚盛禮的意思,有些臉紅,看自然是看過的,國子監的很多書他們都看過,“看過,但不記得內容。”

朱政誠實回答。

譚盛禮翻了兩頁,微笑地說,“不知他們是否記得。”

國子監四季試的習俗已有上百年,書籍何其多,哪有學生記得住內容啊,何況封皮上只記載哪年哪季,太模糊了,譚盛禮連問了三遍,都沒人站起來回答,譚盛禮翻開書,讀了前幾行,底下立馬有好幾個人舉手,譚盛禮笑了笑,沒有讓他們起身回答,而是接著往下讀,沒有讀文章,只讀題目,又讀了兩行,舉手的人更多了,待譚盛禮讀完所有題目,幾乎就剩下幾個人沒舉手。

譚盛禮闔上書,問他們,“你們知道裏邊的內容吧。”

連續遭受幾次打擊的學生們倍受鼓舞,如小雞啄米的點頭,臉上盡是揚眉吐氣的雀躍,譚盛禮隨意點了兩個人背誦書裏的詩……

抑揚頓挫,字字不差。

譚盛禮問又問,“看了此書諸位有何感觸?”

眾人:“……”

此乃四季試的考卷,能有什麽感觸啊,祭酒大人問的好奇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