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瞬間移動(第2/3頁)

福特不太常用到“奧卡姆剃刀”理論。這個理論是由中世紀哲學家奧卡姆提出的,它的意思是不需要增加不必要的解釋或行為。在當時,這個理論被描述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個理論也可以用來解釋“瑪麗·西萊斯特”號事件,即我們完全可以采用樸實的解釋(同時不違反物理定律),除非我們有特別的原因不這樣做。換句話說,不尋常的理論需要不尋常的證據來支持。如果你非要堅持某個不同尋常的理論,那麽最好有確鑿的證據——這個證據絕不是道聽途說的故事或者異想天開的理論。

《變蠅人》於1958年上映,影片中展示了瞬間移動的另一種可能——神秘力量被更加務實的科學所取代。電影中並沒有用到“意念”的概念,而是利用了一種科學概念的實際應用——“物質傳送”。在20世紀60年代的小說中,這種科幻技術一度被叫作“傳送物”。長盛不衰的科幻電視劇《神秘博士》中多次使用了這個名字,但是除此以外,這個技術並沒有太多機會在其他的科幻作品中大放異彩。

在20世紀50年代,“物質傳送”並不是一個特別流行的概念,反倒是“電波”在科幻作品中十分常見,這個詞的意思是信息通過無形的電磁波迅速在兩點間傳播。在量子力學中,粒子可以像波那樣運動。這一切讓當時的科幻作家認為,合適的科技可以把物質轉換為波,如果波能在兩地間瞬時傳送,物質也可以在目的地由波重建出來。

那時候的科幻作品很好地利用了這個強大的概念,提出了一系列“如果……會怎樣”的問題。在《變蠅人》中,主角弗朗索瓦(故事的發生地位於加拿大的法語區蒙特利爾,所以男主角有個法語名字)發現他的嫂子用液壓儀把他的哥哥安德烈殺死了。事情是這樣的:安德烈制造了一個物質傳送機,並用自己做實驗。安德烈不幸和一只蒼蠅同時進入了物質傳送機,結果變成了一個頂著蒼蠅腦袋的人,他的妻子埃萊娜驚恐萬分,情急之下將其殺死。後來,一個頂著人頭的蒼蠅撞到了蜘蛛網上。

平心而論,以上“如果……會怎樣”的問題不太符合邏輯(畢竟,這是20世紀50年代的好萊塢影片)。如果那台機器能把人和蒼蠅合二為一,它也能把人和空氣合為一體,但這種情況對於驚悚片而言效果可能並不盡如人意。即便那台機器確實能把人和蒼蠅合為一體,我們也無法解釋為什麽蒼蠅的頭會像人的頭那麽大,而人的頭卻莫名其妙地縮小了。同理,我們也無法解釋影片中人和蒼蠅互換大小的腿。另外,精確地互換頭和腿,而並不影響其他身體部位也讓人匪夷所思,原子互換應該隨機地發生在身體的各個部位才對。

科幻作家很快發現了另一種值得探索的可能性,即《星際迷航》中的傳送機。該傳送機並沒有類似“接收器”的裝置,也和《變蠅人》中的機器截然不同。如果空間旅行者被傳送到了實體物質中,結果就會異常慘烈。在一些科幻作家的筆下,這會導致一場大爆炸,另一些作家則只是簡單地把人和已經存在的場景融合在一起。但不管怎樣,結果都很慘。事實上,包括《變蠅人》在內的所有科幻作品的傳送裝置都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傳送的介質不是真空,而是空氣。

空間旅行者被物質化的過程中,空氣會發生什麽變化?空氣會和人混在一起,殺死旅行者嗎?或者空氣也會瞬間移動,產生強有力的沖擊波?最簡單的解釋是,傳送機會把兩處空間中的所有東西都互換,所以兩處空間裏都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物品。

歸根結底,科幻作品中的物質傳送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瞬間移動到底是如何實現的。我們將會談到,在量子物理中,瞬間移動粒子是可行的,粒子在某處消失,同時在另一處出現。但是,像這樣的真正的瞬間移動並不包括物體的轉移。被移動物體不會轉變成非實體的波,穿過空間,並在另一處出現。相反,出現在目的地的物體是和原物體一模一樣的副本,原物體則被銷毀。整個過程中傳遞的只是信息,這完全避免了被移動到錯誤地點的災難。瞬間移動其實是在目的地重新組裝物體,而不是真正地轉移物體。

即使科幻作品中的物質傳送機完全失敗,也可以在現實中用量子力學理論實現復制。這個例子出現在優秀的恐怖片《驚爆銀河系》中。一群演員拍攝了類似《星際迷航》的片子,卻被外星人誤當作真實的紀錄片加以研究。外星人真的重建了紀錄片裏的銀河系飛船“保衛者”號,並劫持了那些演員,讓他們駕駛飛船。扮演首席工程師的演員在首次操作飛船時犯了錯誤,結果慘不忍睹。雖然《星際迷航》裏的傳送機需要斯科特先生手動操作,這確實讓人不可思議,但更大的問題是如何成功重組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