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明天的100億個可能

科幻作品一旦有了好的立意或主題,往往就會長盛不衰。廣義地說,科幻作品的題材可以分為兩大類。在第一類題材裏,有許多單純為情節展開而出現的技術,這些技術不大可能會在未來成為現實,比如時間機器、反重力裝置、超光速儀器,還有在任意距離實現即時通信的機器。對於第二類題材裏的技術,我們現有的研究已經趕上甚至在有些方面超過了它們。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的大多是後者。我們要牢記,想象和新技術相輔相成。科幻作品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依賴傳統和經典,但新材料、新事物總會蓬勃湧現。

我們常對科幻作品中出現的技術抱有鄙夷的態度。我們會說:“哪裏有飛車和射線槍?”事實上,如果我們比較當代的科技和早期科幻作家所處的環境,比如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和儒勒· 凡爾納所處的維多利亞時代,或者早期科幻電影創作者所處的時代,我們現在的生活在那時的人的眼裏就是科幻作品,是科學技術讓我們擁有現在的生活。在本書中,我們討論了在比較短的時間裏人類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科幻作品和科學的界限變得模糊,但科幻作家預言的未來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不同。

在第1章我提到了閱讀科幻作品的常見問題,那就是試圖在現實生活中找尋科幻作品的對應物。科幻作品的目的並不是預測未來,一個證據就是2004年翻拍的1978年的電視劇《太空堡壘卡拉狄加》。1978年的版本只是為了追趕轟動一時的《星球大戰》的潮流,2004年的翻拍版本則精致得多,如果忽略空間歌劇裏常見的道具(巨大的宇宙飛船和硝煙滾滾的空間戰爭),那麽它其實比《星際迷航》和《星球大戰》系列嚴謹得多。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基於未來的早期科幻作品中常見的紕漏,即一旦太空帝國中的基本設定固化下來,巨大的空間戰艦就會以超光速前行,而其他技術卻依然是20世紀的水平。沒有相位槍,沒有爆能槍,只有常見的使用子彈的槍械。威力最大的武器是核彈頭,而不是光子魚雷。通信技術更是落伍,大多數電話還都是座機。書是普通的書,紙也是尋常的紙。設計師有時也會跳出常規,比如,把所有文档的角變成不實用的圓角,遊戲紙牌也由常見的四邊形變成多面體。但是本質上,這些設計並沒有太多新意,和我們生活中的物品大同小異。科幻作品中的人們甚至還穿著西服打著領帶。

這一切可能是由於作家們的想象力有限,也可能完全是出於節省經費的考慮。但是,《太空堡壘卡拉狄加》這部電影中樸實的科技讓觀眾更容易注意到它真正有意思的部分:人類和賽隆人之間的故事。一開始賽隆人和機器人的區別不大,後來賽隆人逐漸演化為有血有肉的生化人,和人類無異。沒有《神秘博士》中的音速起子,也沒有《星際迷航》裏的相位槍和三錄儀,這部電影著重於人本身。2004年版的《太空堡壘卡拉狄加》中依然有“如果……會怎樣”的科幻要素,但並沒有受只存在於想象中的不切實際的技術的影響。

科幻作品中的情節和現實世界中的技術發展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科幻作家需要讓他們的故事站得住腳。面對科學的限定和當代技術的局限性,科幻作家有3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是嚴格遵守限制,當代科技就是其故事創作的基礎。

我們在科幻作品中可以看到實現星際穿越的不同方法。如果科幻作家決定不超越光速的限制,那麽他們必須想出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實現星際穿越的辦法。另一種方法是,雖然星際旅行需要花費數百上千年,但是宇宙飛船可以非常巨大,容許幾百人在飛船上實現群居和繁衍。後者被好幾部科幻作品使用,包括英國的布賴恩·奧爾迪斯的代表作《溫室》(Hothouse),飛船上的人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生活在飛船上。

還有一種方法是讓飛船的運動速度無限接近光速。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無限接近光速的飛船上的時間會變慢,所以數百年的飛行時間對於飛船上的人來說只有幾個月。飛行員回到地球上後,必須面對他們的親戚朋友都已經過世的事實,這個場景在美國作家喬·霍爾德曼的作品《千年戰爭》中得到了詳盡的描述。

科幻小說畢竟是小說,科幻作家不必只局限於已有的科技。所以,科幻作家的第二種選擇是拓展當前已有的科技,去實現想象中的場景。在這種情況下,想象中的未來和現實的發展可能南轅北轍,或者殊途同歸。科幻小說超前於現實的一個例子是太空電梯。

英國作家阿瑟·克拉克在小說《天堂的噴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裏詳盡地描繪了太空電梯。這個想法既簡單又深刻。空間探索要克服的一個最大障礙是擺脫地球引力進入太空,整個過程需要巨大的能量。所以為什麽不能在地球表面和繞地軌道之間建一個電梯呢?這樣的話,人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建設巨大的空間站了,只要把建材通過電梯送入軌道,就可以在太空裏進行組裝。太陽系探測船,甚至宇宙飛船,也都可以在太空裏進行組裝,根本不用考慮地球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