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人工智能

我為數不多的兒時記憶主要來自照片、視頻和家人口中的故事,但我卻清楚地記得去電影院看《2001太空漫遊》的事(我當時才12歲)。那家電影院擁有當時風靡一時的超寬屏立體屏幕,這種超寬屏的出現是為了把觀眾從電視節目中拉出來,讓他們走進電影院,但它很快就過氣了。這種播放格式需要3台35毫米規格的攝像機同時攝影,並在3塊屏幕上同時播放,昂貴的門票讓觀眾望而卻步。《2001太空漫遊》是用潘那維申超70毫米攝像機拍攝的,是一種更簡化的版本。這種拍攝手段只需一台70毫米的攝像機,雖然少了一些炫酷的立體聲效果,但仍需要在昂貴的超寬屏影院播放。所以,我們當時在電影院看到的是2.76∶1的屏幕比例,而不是現在普通電影的1.78∶1。

電影一開始是“人類的黎明”部分,早期的人類剛開始學習使用工具,看著屹立在眼前的黑色巨石不知所措。這段情節對於當時還年少的我來說,既漫長又無聊。後來電影中出現了宇宙飛船,我才開始進入劇情。在今天,雖然好萊塢有各種成熟的視覺特效,但再看一遍《2001太空漫遊》,我還是會為電影中神奇的視覺圖像驚嘆不已。要知道,這部電影誕生時還沒有計算機合成圖像技術,它完全是靠電影特技制作人員的鬼斧神工。空間看起來這麽真實,太空中沒有一點兒聲音(這個細節即使在很多當代的電影裏也常被忽略)。在登陸木星的橋段中,通過旋轉產生的人工重力環境也非常逼真。

理論上,人工重力環境是一個類似輪子的結構,通過不斷旋轉產生了人工離心力,所以宇航員的“下”就是輪子向外的方向。影片中的宇航員在輪子的外圈上隨意行走,從頭朝下到頭朝上(從我們的視角看),這一切都是在不借助電腦特效的情況下實現的。在現實中,這個設計並不成立。我們確實可以用這種方法產生加速度,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加速度和重力其實是一回事。很多人都看過這樣一種娛樂演出:演員在一個鼓內高速騎行,然後板子被抽走了一些,但人們仍然會緊緊地貼在鼓壁上,就是因為高速旋轉產生了引力。但這樣的演出會讓人頭暈。除非圓周軌道非常大,繞一圈超過半分鐘,演員的眩暈感才不會特別強烈。為了產生類似地球重力的加速度,圓周軌道需要超過500米(1500英尺),所以《2001太空漫遊》裏的軌道太小了,但它的原理是正確的。

在當時沒有電腦特效的情況下,做出如此逼真的空間轉輪實在令人稱奇。美國導演斯坦利·庫布裏克在位於倫敦的博勒姆伍德電影制片廠搭建了巨大的轉輪。電影中的演員好像走在靜止的人行道上,但事實上,他們始終處於轉輪的底部,就像中世紀的人力踏車或者小倉鼠的跑輪。因為攝像機和輪子同步運動,所以從視覺效果上說,周圍的環境都是靜止的。這個機制有一定的危險性:演員在輪子裏遺落的物品可能會隨著輪子運動到高空再墜落下來,更嚴重的則是燈泡被甩飛並發生爆炸。有一次還差點兒釀成了慘劇:一個被甩飛的大扳手只差幾英尺就擊中人工智能科學家馬文·李·明斯基。據明斯基說:“庫布裏克嚇呆了,當時就開除了一名布景人員。”

這部電影裏的宇宙飛船和其他科幻電影裏粗糙的飛船也不一樣。其中,泛美世界航空公司控制火箭發射和空間站,貝爾飛機公司運營視頻電話(在想象的未來世界裏植入現實的品牌),這樣的情節設定非常引人入勝。但最吸引我的是超級計算機Hal,可以和人交流的HAL 9000計算機操控著發現號宇宙飛船(計算機的名字應該是Hal還是HAL備受爭議,本書中用HAL 9000表示計算機的型號,用Hal指代計算機)。在那個時候,除了在科技電視節目裏,我從未在日常生活中見過計算機,雖然之後沒過多久我就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計算機。我的這台計算機型號是Digi–Comp I,它不具備像Hal那樣的智慧,也沒有不會眨的眼睛和冷靜的聲音。我的計算機只是一台機械設備,它可以通過抽拉一個塑料板來操控。

Digi–Comp I包含3層水平的塑料板。通過在這些塑料板側面插上一些吸管粗細的銷棍,我們可以對這些塑料板進行“編程”。銷棍可用於絆住機器側面一排可水平擺動的垂直長杆。當操作人員反復推拉機器的控制杆時,銷棍的有無會決定垂直杆是否擺動。垂直杆的擺動會觸發一個二進制的機械顯示器進行0或1的顯示切換。就這樣,通過巧妙安排銷棍的位置,你可以在Digi–Comp上編程,讓它執行“與”“或”“非”這樣的邏輯運算。這是為超級極客設計的玩具,但要把它和HAL 9000聯系在一起,還需要很多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