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三章 瑪考姆府

瑪考姆府就坐落在呂斯村不遠處,依傍著清澈的湖水,俯瞰呂斯村幽靜美麗的小山谷,它是蘇格蘭南部頗具詩情畫意的一座城堡。城堡歷史悠久,屬於哥尼納凡家族所有。在這著名的俠客羅布·羅伊和16世紀末農民革命領袖弗格斯·麥克格裏高的故鄉,哥尼納凡家族依舊保持著古代英雄的那股熱情好客的遺風。當蘇格蘭爆發社會革命時,無數佃戶都因為無力繳納過高的地租而被領主趕走,顛沛流離,無家可歸。唯有哥尼納凡家族仍保留貴族風範,一如既往地善待佃戶。他們家的佃戶沒有一人背井離鄉,沒有一人受凍挨餓。即使在那動蕩不定、風雨飄搖的年代,佃戶們依然忠心耿耿地為哥尼納凡一家效勞,任勞任怨。哥尼納凡家族的瑪考姆府自始至終只有蘇格蘭人在裏面居住,如同在鄧肯號船上僅有清一色的蘇格蘭人一樣。這些蘇格蘭人都是麥克格裏高、麥克法倫、麥克納布斯、麥克諾頓等老領主們的佃戶的後裔,代代相傳,繁衍生息。他們勤勞勇敢,忠厚誠實,對主人忠誠不二。他們中間還有些人會說古喀裏多尼亞(蘇格蘭的古稱)語呢。

哥尼納凡爵士家境殷實,一向仗義疏財,博施濟眾。他的仁愛之心遠遠超過了其慷慨大度,因為慷慨有限,而仁慈無邊。這位呂斯村勛爵、瑪考姆府的“主人”,還是英國貴族院的元老,是其所在郡的代表。不過,他的思想傾向詹姆斯二世黨人雅各派(1),由於不願逢迎當時的王朝,所以遭到英國政客們的歧視。他始終繼承著先輩們的傳統,堅決抵制英格蘭人的政治侵略,因此,信受排擠。然而他絕非一名胸襟狹窄、思想平庸落後之人。他心胸開闊,對於祖輩傳到他手中的這個郡始終保持對外開放,敞開大門,迎接一切進步的事物。在他的內心深處,他堅定自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蘇格蘭人,在皇家泰晤士河遊船會的競賽中,用他們的快速遊船和人家較量,無疑是為著替蘇格蘭爭光。他心目中的蘇格蘭情結可以說是根深蒂固。

愛德華·哥尼納凡32歲,身材高大魁梧,相貌看上去顯得比較嚴肅,但目光卻和藹可親,整個人給人一種高地那詩情畫意的感覺。人們都知道他為人豪爽,敢作敢為,行俠仗義,是典型的19世紀的弗格斯(2)。其實他最大的特點是他處處以慈悲為懷的仁慈心腸,恨不得將自己穿的大衣都給高地的貧民,這一點他甚至超過了中世紀基督教聖人比聖·馬丁。

哥尼納凡結婚剛剛3個月,新娘海倫娜小姐是著名旅行家威廉·塔夫內爾的女兒。威廉熱衷於地質勘查,為地理研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海倫娜小姐雖說並非出生貴族家庭,但她具有地道的蘇格蘭人血統。在愛德華·哥尼納凡的眼裏,她抵得上任何一個名門貴族的大家閨秀。她花容月貌,嫵媚動人,品德高尚,熱情奔放。哥尼納凡第一次遇見她時,她是個無依無靠的孤兒,身無分文,獨自住在父親生前留下的一所小屋裏。他感覺這個楚楚可憐的女孩會是一個賢惠的妻子,於是娶了她。海倫娜小姐才22歲,金發碧眼,柔情似水。她對丈夫不僅是感激,更多的是發自內心的愛。有時候她感覺自己是個富二代,丈夫反倒像個被疼愛的小孤兒。城堡裏的仆人和外面的佃戶們都稱她為“我們仁慈的呂斯夫人”,就算為她犧牲生命,他們也在所不惜。

哥尼納凡爵士和海倫娜夫人在瑪考姆城堡裏幸福美滿地生活著。堡外湖邊有一條楓樹和栗樹陰翳的幽徑,湖岸上隱約傳來古樸悠遠的戰歌聲,山峽裏蘇格蘭古建築的斷壁殘垣靜靜佇立,像是在提醒曾經的輝煌猶在。耳聞目見之處,心中對蘇格蘭歷史的光榮感便油然而生。夫婦倆常來這裏散步。有時去白樺樹或落葉松林,在葉子發黃的灌木叢裏捉迷藏;有時去爬一爬樂蒙山;有時還在靜靜的幽谷裏騎馬。他們醉心於這至今仍被人稱之為“羅布·羅伊之鄉”的美景,以及小說家沃爾特·司各特所歌頌的“仙境”之中。傍晚,他們沿著堡外的玉腰帶般的小路散步,觀看天邊的“麥克·法倫之燈”(3)。走走停停,有時就坐在石頭上看夜幕降臨。月光似紗,淡淡地,氤氳了所有的美妙與柔情,他們陶醉在這塊神秘朦朧的土地上,仿佛全世界只有他們相視的微笑。

他們燕爾新婚的頭3個月就這樣飄然滑過。但哥尼納凡爵士沒有忘記他的妻子是一位旅行家的女兒,他心想,十有八九,妻子也遺傳了她父親熱愛旅行的嗜好。如果果真如此,鄧肯號造好後,他將帶著妻子去周遊世界最美麗的地方,從地中海一直環遊到希臘附近的諸島,繼續他們甜蜜的蜜月。

可是,現在哥尼納凡爵士已經到倫敦去了。幾位遇難船員的生命危在旦夕,當務之急是趕緊去營救他們。因此海倫娜夫人對這次丈夫的小別並沒有感到郁悶,只是擔憂不知此事能否辦妥。第二天,她接到丈夫拍來的電報,估計他很快就能回來。但晚上又收到丈夫的來信,言明歸期推遲,他的建議遇到了一些麻煩。第三天,海倫娜又接到丈夫的來信,信中爵士公開表明他對海軍部的極其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