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十三章 小土著人(第2/4頁)

“你在火車上沒有其他熟人嗎?”海倫娜夫人問。

“沒有,夫人。上帝總是很關愛孩子,主不會拋棄我們這些孩子的。”

托林勒提到上帝時,語氣溫柔而平靜,顯得格外嚴肅,眼裏充滿著熱情,他那年輕的靈魂生氣勃勃。

毋庸置疑,這小土著年紀雖小,但宗教熱情卻極高。他跟很多土著人一樣是由英國傳教士給他施洗禮的,在衛理會教堂接受過嚴格的信念熏陶,他在回答他人問題時的那種沉穩談吐,得體的舉止,以及他的這身正統的打扮,使他看起來已經很像名小教士了。

但是,他怎麽鉆到這荒無人煙的地方來了呢?為什麽離開卡姆登橋呢?關於這點,海倫娜夫人又問。

“我想回老家去,我的家在拉克蘭,”他回答說,“我要回去看看家裏的人。”

“你們家都是澳大利亞人嗎?”約翰·蒙格爾斯問。

“都是拉克蘭的澳大利亞人。”托林勒回答。

“你爸爸媽媽都在吧?”羅伯特·格蘭特問。

“在,阿哥。”托林勒一邊回答,一邊和小格蘭特握手。小格蘭特聽人叫他“阿哥”,心裏很感動,便抱住那小土著人吻了一下,兩人就這樣成了一對好朋友。

兩個小家夥相互寒暄了一陣,眾人聽了十分高興,都陸陸續續圍在他身邊席地而坐,聽他講述他的情況。這時,太陽已經西沉。天快黑了,沒必要再繼續趕那幾裏路。再說,這周邊的環境也挺美,哥尼納凡吩咐幹脆就地紮營。艾爾頓把牛解了下來,穆拉第和威爾遜兩人幫著他給6頭牛都套上索,讓它們自由自在去吃草。眾人忙著支起了帳篷。不一會兒奧比內就把晚飯預備好了。他們邀請托林勒共進晚餐,小家夥雖然肚子已很餓了,但還是客氣了幾句。大家一同入席,兩個小孩自然坐在一塊兒。羅伯特總是揀好菜給托林勒,後者一邊接受一邊道謝,那羞澀而文雅的模樣兒真叫人喜歡。

大家邊吃邊聊,人人都很關心那孩子的處境,問長問短,想知道他的經歷。小家夥的經歷很簡單,以前和眾多可憐的小土著人一樣,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到鄰近殖民地的慈善機構去了。澳大利亞的土著人性情溫和,他們不像新西蘭的土著人,也不像北澳的那些未開化的民族仇視外來人。在阿德萊德、悉尼、墨爾本等大城市裏常見到這些土著人,他們常穿著相當原始的服裝在大街上跑,叫賣他們的手工業品,如漁具、獵具、武器等等。有些部落的酋長,大概是為了省錢,將自己的孩子送去接受英國的教育。

托林勒的父母是墨累河流域拉克蘭地區土生土長的土著人。他們也跟那些酋長們一樣,把孩子送去接受英國人的教育。這孩子在墨爾本一呆就是5年整,5年沒有見過一個親人。然而,對親人的那份情感並沒有泯滅。他一直思念著親人,所以翻山越嶺,不畏艱險,一心想回到那闊別多年的部落,探望一下雙親大人。

“你看望父母之後還回墨爾本來嗎,我的孩子?”海倫娜夫人問他。

“還回墨爾本,夫人。”托林勒回答,帶著一種誠懇的表情望著海倫娜夫人。

“你打算長大後做什麽樣的人呢?”

“我要教育我的同胞,把他們從窮困和愚昧中拯救出來!讓他們了解上帝,熱愛上帝,我要做一名傳教士。”

一個8歲的孩子興奮地說出這般話來,或許在某些輕浮的人們聽來不免覺得可笑,但這些莊重的蘇格蘭人聽了卻對這年幼的虔誠教徒贊賞不已,非常賞識這孩子的雄心壯志,從而對他增添了一份理解和尊重。令巴加內爾打心眼裏感動,並對這可憐的小土著產生了幾分矜憫。

說實在的,巴加內爾希望在澳大利亞看到的是那些赤身露體、遍身刺滿花紋的人,而不是一些穿短大衣的澳大利亞人。所以,直至這時,他並不太喜歡這個穿著歐洲服裝的小土著人。他那“彬彬有禮”的服裝不合他的口味。但是,自聽了托林勒的那番豪言壯語後,他便改變了態度,對這小土著人另眼相看,滿口稱贊。尤其是最後幾句話更使我們可敬的地理學家與這小家夥交上了好朋友。

夫人問托林勒在哪裏念書,托林勒說在墨爾本師範學校,校長是帕克斯頓牧師。

“學校裏都上什麽課?”海倫娜夫人問。

“有聖經、數學、地理……”

“啊!什麽?還有地理!”地理學家聽到“地理”二字就叫起來了,正說到他的心坎上了。

“是的,先生,”托林勒回答,“這次期末考試,我的地理還得了個一等獎。”

“你地理課還得過獎,孩子?”

“沒錯,先生,這是我得的獎品,”小土著從衣袋裏掏出一本32開本的《聖經》,前扉上寫著:“獎給托林勒,拉克蘭人,地理課第一名,墨爾本師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