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十四章 亞歷山大山中的金礦

倫敦皇家地理學會會長羅德裏克·默奇森先生,早在1814年就研究了烏拉爾山脈和澳洲南部沿海由北至南的那條山脈的形成,發現這兩大山脈明顯地有許多相同之處。眾所周知,烏拉爾的金礦蘊藏量非常豐富。因此,地質學家默奇森推測,澳洲南部這條山脈會不會同樣也蘊藏豐富的金礦呢?他的這一推測完全正確。兩年後,他收到了兩塊從新南威爾士寄來的金礦樣本。他決定從康沃爾調遣一批礦工到新荷蘭的金礦區去。

最初在南澳發現金沙的是杜通先生,在新南威爾士發現金礦床的是弗伯和史密斯兩位先生。這一消息不脛而走,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蜂擁而至:英國人、美國人、意大利人、法國人,還有德國人和中國人。然而,直到1851年4月3日,哈格裏夫先生才勘探出大量的金礦苗。他向悉尼殖民地總督查爾斯·費茲羅伊先生提出,只要給他500英鎊,他就說出礦苗所在地。

他的要求並沒有達到,但發現礦苗的消息卻傳開了。找礦苗的人紛紛奔向夏山和雷尼塘一帶。很快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命名為俄斐城(1),與《聖經》中的那個金子國同名。直到這時,還沒有人想到維多利亞省也儲藏有大量的金礦,其實維多利亞省的儲金量比任何地方都多。

數月後,即1851年8月,在維多利亞省也發掘了金沙,不久,人們在巴拉臘特、歐文斯河、本迪戈和亞歷山大山等4個地方同時開采。這4個地方的金礦藏量都很豐富。但是歐文斯河河川太多,不利開采;巴拉臘特的金礦分布不勻,難以判斷準確,常常讓開采者撲空;本迪戈的金礦地形復雜不易開掘。惟有在亞歷山大山蘊藏量均勻,開采條件良好。這裏的黃金成色優良,每斤價值1441法郎,創全世界黃金市場價格之最。

就在這尋找哈利·格蘭特船長的一行人穿過的37度線這一帶地區,正是“淘金熱”地帶,在這裏,不知有多少人做過黃金夢,結果,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傾家蕩產。

12月31日,哥尼納凡一行在崎嶇不平、牛馬難行的路上走了一整天後,終於望見亞歷山大山的眾多圓頂山峰了。他們在一個山谷裏紮營了,用繩子將牛馬的腳都絆上,放到巖石叢中去覓草吃。這裏離礦山還有一段距離。次日,即1866年元旦,牛車才輾著那真正的黃金之鄉道路向前行駛。

巴加內爾與夥伴們非常幸運地翻越了這座澳洲人稱之為“格波爾”的著名金山。不知道有多少冒險家曾經到過這裏,其中有強盜,也有良民,有來要命的,也有來送命的。尤其是在1851年這一黃金年中,發現大片金礦區的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後,“黃金熱”變成了流行病,像瘟疫一樣蔓延,城鎮居民、田野的土人、跑船的水手紛至沓來。短短幾個月裏數萬淘金大軍湧入礦區,都以為找到了發財的機會,結果反倒客死他鄉。

人們說,在那神奇的25度多寬的澳洲大陸上,慷慨的上帝撒下了千百萬黃金的種子,現在是收獲的季節了。因此,那些應運而生的人都跑來收獲黃金了。真是“萬般皆下品,惟有掘金高”。在這裏,累死的人不計其數,可一鋤頭下去發了大財的也不少。看見倒黴的,沒人去說;一鋤頭發財的,名揚五洲四海。結果,各色各樣的野心家如潮水般湧往澳大利亞濱海一帶,光是1852年後4個月裏,僅墨爾本一個城,就湧進了54000多移民,簡直是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這實際上是一支無組織無紀律的無所不為、無惡不作的搶劫者。

由此可見,在這種黃金狂的年代裏,該地方的秩序是何等地紊亂。不過,英國人還是以慣常的沉著鎮靜的手段控制住了這混亂的局勢。他們派警察和士兵來維持治安,情況漸漸好轉起來了。可見,哥尼納凡此次路過,不會碰到1852年的那些殘暴情形了。13年過去了,現在,金礦的開采已經走向正軌,井然有序,照章開采。但是,年復一年的開采,讓這座金山被鑿得千瘡百孔,像是白螞蟻鉆的洞眼,遍地皆是,礦層漸漸地快采完了。寶藏空了,淘金狂又跑到別的地方找處女礦去了。現在奧塔哥、瑪坡羅、新西蘭等地新發現的金田又被這成千上萬的長著兩只腿,卻沒有翅膀的“白螞蟻”鉆得遍地是洞了。

11點來鐘,一行人來到了礦區中心。那裏簡直就是一座新興的城市,有工廠、銀行、教堂、營房、別墅、報館,還有旅館、農莊和遊樂場。甚至還有一家劇院,票價10先令,觀眾還不少。當時正上演一出反映本地風光的劇,題為《幸運的掘金人》,演得不錯。劇情高潮中,主人公滿懷絕望的心情挖下最後一鋤,而這一鋤竟刨出一塊重得驚人的大金塊來了。

哥尼納凡十分好奇,想參觀一下亞歷山大山那一片采金區,他讓艾爾頓和穆拉第趕著牛車先往前走,自己與其他人隨後趕上。巴加內爾對這一提議大加贊賞,並自告奮勇地充當起了小旅行隊的向導和解說員,眾人聽從他的意見向銀行那邊走去。這裏馬路寬敞,用碎石鋪成,灑水車剛灑過水。馬路兩旁掛滿了“黃金有限公司”、“淘金者總辦事處”、“塊金總匯”等巨幅招牌,十分醒目。在這裏,勞動力和資本的聯合已經替代過去的單幹了。到處是隆隆的機器聲,洗沙聲和碾金聲不絕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