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彗星

帕米蘭·羅塞特教授曾根據綜合科學家們的獨到見解,在一次講座中對彗星做了如下的定義:

“彗星是一種天體,它由三部分組成,即中心的彗核以及雲霧狀的彗發以及形狀猶如掃帚的明亮的彗尾部分。由於它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具有很大的偏心率,因此地球上的人只能在某個時期才能看到。”

帕米蘭·羅塞特認為,這個定義非常準確。不過,這種天體有時也會沒有彗核,或者沒有彗發和彗尾,但它不失為一顆彗星。

然後,他又補充說,根據阿拉戈的理論,一個天體要成為彗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一、有自己的運行軌道。

二、它的軌道必須呈扁長的橢圓形,因此可以運行到距離太陽和地球無限遙遠的地方。

如果一個天體具備了第一條,就會和恒星有明顯的區別,如果具備了第二條就會有別於行星。照此推論,如果這個天體不是流星,也不是行星或恒星,那它無疑就是彗星了。

通常,帕米蘭·羅塞特教授給人們講解有關彗星的知識時,他對自己有一天會被某個彗星帶到太陽系去漫遊這一點從未發生過懷疑。他歷來對這種天體有一種特殊的偏愛,無論它有沒有彗發。或許,他對這一天的到來早有預感!在彗星研究方面,他有著極深的造詣。如果說有什麽事是讓他最為遺憾的,那一定是當彗星和地球碰撞之後,沒有人前來弗芒特拉島聽他演講,不然他一定會立即召開一個演講會,按照以下順序進行更為詳盡的論述。

星空背景下的一顆彗星

一、太空中有多少顆彗星?

二、哪些是周期彗星,也就是說在一定周期內反復出現的彗星?哪些是無周期彗星?

三、在什麽情況下,地球才會與彗星發生碰撞?

四、地球與彗星碰撞後會產生怎樣的後果?是不是與彗核的質量有關?

如果有聽眾能夠親耳恭聽帕米蘭·羅塞特教授對上述問題所做的解答,那麽他一定會感到非常滿意的。

在這裏,我們來替教授對這四個問題進行一番討論。

第一個問題是:太空有多少顆彗星?

開普勒曾認為天上的彗星多得像水中的遊魚。

阿拉戈根據在太陽和水星之間運行的彗星數目,得出過以下結論:單單太陽系就有1700萬顆彗星。

朗貝爾(1)認為,在從太陽到土星的145600萬公裏的範圍內,共有500000萬顆彗星。

還有人認為這一空間內的彗星是740萬億顆。

事實上,任何人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顆,因為沒有人數過它們,而且也不會去數,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目。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借用開普勒講過的一個比喻:如果一個漁夫站在太陽表面向著太空垂釣,那麽他一釣竿下去肯定能“釣”起一顆彗星。

這還算不得什麽。在太陽系以外的廣闊區域,還有無數顆彗星。這些彗星沒有一定的規則,而是任意在太空中漫遊,很容易就會從一個引力範圍被吸入另一個引力範圍。它們就這樣漫遊在太陽系,一直穿梭不息。至於有些彗星,人們在地球上根本沒見過它們的蹤跡,但它們卻忽然在地球的天際一閃,隨後又突然失蹤了,從此再也不知去向。

在太陽系內活動的彗星是否有既定的軌道呢?它們相互之間會不會發生碰撞呢?它們與地球會不會相撞呢?哦,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外力很容易對彗星的運行軌道產生影響,從而使它們的運動不斷發生變化。它們的運行軌道可以從橢圓而變為拋物線或雙曲線。

木星屬於幹擾彗星軌道的“高手”。天文學家發現,木星總是在大路中央阻攔彗星的去路,對這些小天體施加強大的影響。當然,這主要是因為木星的吸力太大了,令那些彗星無法抗拒。

上述只是簡要地介紹了一下彗星這個大家庭的基本情況,它的家庭成員卻是多得數不勝數。

在宇宙中看星星

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哪些彗星是周期彗星?哪些彗星是無周期彗星?

翻開天體史,我們會發現,有史以來被人們認真觀測過的彗星有500顆至600顆。但人們能夠準確地了解其公轉周期的也不過只有40顆而已。

這40顆彗星又有周期彗星和無周期彗星之分。周期彗星往往都是很有規律地在一定的時間出現在地球上空。無周期彗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相當遙遠,至於何時能夠返回原來的軌道,那就很難說了。

在周期彗星中,有16顆彗星被人們稱之為“短周期彗星”,它們的軌道目前已經被人類精確測算出來,這就是哈雷彗星、恩克彗星、甘巴爾彗星、法耶彗星、布羅森彗星、阿萊斯特彗星、圖特爾彗星、維納克彗星、維科彗星和堂佩爾彗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