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丁字鎬和泥抹子(第2/2頁)

默奇森經巴比康同意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使工程進度大大增加。合同的條款中原來有這樣一條,規定大炮必須用燒紅的鍛鐵箍起來。這毫無用處,過於謹慎。很明顯,大炮根本用不著用鐵圈兒箍起來。所以,這項條款被廢除掉了。

這樣一來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因為采用新方法可以一邊往下挖,一邊砌井壁。用這種簡單的方法,不用再搭支架撐住四周的泥土,因為井壁有足夠的支撐力,而且還會靠自身的重量自動下沉。

這種操作方法是在挖掘到硬土層之後才開始采用的。

11月4日,先是50個工人在圍欄的中心,也就是亂石崗的山頂正中,挖出了一個直徑60英尺的圓坑。

丁字鎬先刨出來的是一層6英寸厚的黑土,這個土層很快就挖沒了。接下來是兩英尺厚的沙層,這些沙子被精心保存了起來,準備將來鑄模翻砂用。沙層的下面是一層白黏土,像英國的泥灰巖,有4英尺深。再往下,丁字鎬鑿在了硬土層上,這是一種又幹燥又結實的貝殼化石形成的巖層,刨起來很困難。這時候坑的深度是6英尺半,到砌井壁的時候了。

他們在井底用橡木做了個像車輪一樣的東西,這是一種用鉚釘固定起來的大圓盤,特別結實。大木盤的中間掏了個圓洞,直徑和大炮的外徑一樣。工人在這個大木輪上砌了第一截護墻,是用石頭和水泥建的,非常牢固。泥瓦匠們從外向裏砌,最後把自己圍在了一個直徑21英尺的圓墻裏。井壁砌好後,挖掘工又開始向下挖,再掏木盤下邊的巖層,隨著深度的增加,他們小心地用粗大的支架撐住大木盤。深度每向下挖掘兩英尺,支架就被更新一次,就這麽著,木盤便帶著井壁慢慢一步步下沉。而泥瓦匠在井壁的上面也繼續不停地往高裏砌,而且不斷地留出氣洞,以便鑄炮翻砂時排氣。

幹這活兒技術得絕對精湛,精力要絕對集中。不少人在木盤下邊鑿石頭的時候被碎石砸成了重傷。但是人們還是夜以繼日不停地幹,熱情絲毫不減。白天,他們冒著灼人的日光,揮汗如雨;晚上,他們繼續挑燈夜戰。鎬頭在鑿著石頭、雷管在爆炸、機器在轉動、濃煙在沖向天空,所有嘈雜的聲音混在一塊兒,恐怖地籠罩著亂石崗,把成群的水牛和好戰的賽米諾爾人嚇得躲得遠遠的。不過,工作進展正常,蒸汽起重機使足了勁頭兒在清理著工程產生的碎石。沒有出現任何意外的障礙,事先預料到的困難,都被迅速地一一克服了。

頭一個月下來,井的深度符合進度要求,挖達到了112英尺。12月份,深度增加了一倍。1月份是11月份的三倍。進入2月,工人們挖到了地下泉水,水從下邊突突地冒了上來。現在需要超大馬力的水泵和壓縮空氣,用水泥把水封住,就像堵住船體漏水的窟窿一樣。他們最終成功地制服了不斷往上冒的水流。只是,由於泥土松動,木盤的某些部位受到了損壞。這個450英尺高的石頭圓筒壓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這次意外事件搭上了幾條工人的性命。

他們足足用了3個星期的時間才把石壁重新支好,還在下面做了個支架,並且使大圓盤復了位。幸虧工程師們本事大,也幸虧機器的馬力大,這個受損的建築物最終恢復了平衡,挖掘工作又繼續進行。

除了這次惡性的意外事故,再沒有別的什麽情況妨礙工程的進展。6月10日,比巴比康規定的期限提前20天,一口900英尺深的井打成了,從上到下是水泥石頭井壁。這個防護墻的底座三十英尺厚,頂部正好和地面持平。

巴比康主席攜大炮俱樂部的成員向工程師默奇森表示了熱烈的祝賀。這麽巨大的工程就以這樣神奇的速度竣工了。

在這8個月裏,巴比康一刻也沒有離開過亂石崗。他始終奔走在施工現場的第一線,為工人們的福利和健康忙碌著。不過,說來還就他幸運,沒染上過人口過於集中所出現的瘟疫。那種瘟疫在這個地區熱帶氣候的影響下簡直是災難性的。

工作的危險性很大,許多工人由於疏忽大意丟掉了性命。但這種事故是避免不了的,再說,美國人對這樣的小事也不放在心上。美國人關心的是人類整體的命運,至於具體的個人怎麽樣他們並不在乎。

然而,巴比康卻奉行相反的原則,而且一有機會就要宣傳執行。正是由於他的細心和機智,在緊要關頭進行了有效的幹預,加之他那頗有人情味兒的具體措施,工傷事故的平均數字遠遠低於大西洋彼岸特別注意勞動保護的國家,比如法國吧,那兒的工傷次數是平均每20萬法郎的工程就出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