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4/5頁)

辛格爾頓僵硬的表情轉化為冷笑。這個南非人肯定是種族隔離制度的支持者。

“剛果之所以內亂頻發,根本原因在於殖民統治。宗主國[6]比利時的民族政策是,在原本共存的民族,即圖西人和胡圖人之間制造敵對情緒。宗主國毫無理由地將圖西人定為優秀民族,並加以優待,招致胡圖人的反感。兩個民族間的憎恨日積月累,終於爆發了盧旺達大屠殺。”

耶格對這次暴亂相當熟悉。胡圖人總統的飛機被人擊落,這成了大屠殺的導火索。胡圖人紛紛化身為暴徒,對圖西人展開襲擊。在廣播的煽動下,許多市民手持彎刀棍棒前去殺死鄰居。為了將圖西人斬草除根,攻擊的矛頭首先對準了婦女和兒童。屠殺集團迅速組建起來,加劇了民族對立。胡圖人擔心圖西人報復,於是更加殘忍無情。還有人造謠說,殺死圖西人就能得到農莊。殺戮愈演愈烈,遇害者中甚至有人拿錢乞求被槍爆頭,以避免被鈍刀剁成肉泥。此外還有不少胡圖人被當作圖西人給錯殺了。

種族屠殺開始一百天後,圖西人在國外組織軍隊發動反擊,終於讓事態平息下來。但那時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至少八十萬人已經被殺害了。

“盧旺達建立起圖西人的政權,重獲和平。結果出現了歷史修正主義者,企圖否認大屠殺的存在。”辛格爾頓冷笑著繼續道,“全世界知道的只有這些。然而,慘禍並沒有結束。這次大屠殺又成了第一次非洲大戰的導火索。”

幻燈片切換為剛果周邊的放大地圖。辛格爾頓手中激光筆的光點在盧旺達和西邊的剛果之間掃來掃去。

“一些盧旺達大屠殺的始作俑者逃入鄰國剛果,發動越境襲擊。剛果政府默許了這一行為,從而激怒了盧旺達。至此,對立的雙方演變為盧旺達和剛果。盧旺達聯合同為圖西人政權的烏幹達,著手推翻剛果獨裁政權,為剛果東部的反政府遊擊隊提供軍事支援,煽動其發動武裝叛亂。這一計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叛軍迅速攻入西部的首都,趕走獨裁者,建立了新政權。坐上新總統寶座的,是盧旺達支持的叛軍首領。但事情非但沒有就此塵埃落定,反而陷入了泥沼。”

幻燈片再次切換,這次是三張並列的同一地區地圖,顯示出剛果各地武裝割據形勢的變遷。

“新總統抹除自己身上的傀儡迷彩,背叛了支持自己的圖西人,同留在剛果東部的胡圖人武裝組織勾結起來。不用說,盧旺達再次被激怒,於是聯合烏幹達和布隆迪入侵剛果,企圖打倒新的獨裁者。走投無路的剛果新政權尋求鄰國的幫助,跟乍得等鄰近諸國結成聯盟。於是,1998年,非洲大陸上爆發了十多個國家參加的大戰。”

見辛格爾頓停了下來,耶格舉手發言:“參戰國有充足的財力維持這麽大規模的戰爭嗎?”

辛格爾頓再次冷笑道:“這本就是一場有資助者的戰爭。戰爭開始後不久,其真實目的便暴露了出來,那就是剛果地下的豐富資源,鉆石、黃金、電腦上使用的稀有金屬以及油田。入侵剛果的國家正是為了占有礦物資源才浴血拼殺的,歐洲和亞洲的近百家企業緊隨其後。礦山公司向掠奪資源的一方提供軍費,借此分一杯羹。盧旺達出口了超出本國產量的礦物,發達國家明知這些物品是掠奪來的,卻仍然大量購買。為了獲取制造手機所需的鈳鉭鐵礦,數十萬剛果人慘遭殺害。美國、俄羅斯等大國表面上支持剛果政府,暗中卻為盧旺達和烏幹達提供資金援助。這樣一來,不論哪一方獲勝,都可以確保他們獲取地下資源的權益。如果以資金的流動考量,這場戰爭堪稱世界大戰,各大國幾乎全都卷入其中。”

“人力資源呢?”蓋瑞特問,“如此規模的戰爭,如何保證充足的兵源?”

“一開始,征兵的對象是失業者,然後擴大到貧困階層。只要參軍,至少可以吃飽肚子。盡管如此,兵力仍然緊缺,現在甚至會綁架孩子充當士兵。可以說,這已經不是國家間的戰爭了,剛果的大半國民都不支持這場愚蠢的武力沖突。然而,少數無賴始終存在,比如兩百個武裝分子就能綁架一大幫孩子,組成一支一萬人的軍隊。獨裁者領導的政府軍也是半斤八兩。他們襲擊掠奪本國的村莊,殺害本國的人民。”辛格爾頓重又指著地圖說,“現在,剛果西部到南部都由政府軍統治,但北部和東部仍處於混亂之中。本為盟友的盧旺達和烏幹達,為了爭奪地下資源而決裂,以至於局勢不可收拾。你們將潛入的東部地區,有二十多個武裝組織在纏鬥。戰爭的參與者自己都弄不明白誰是敵人。所以,如今剛果的現狀就是,民族仇恨高漲,到處都有種族屠殺。雖然聯合國維和部隊也被派遣到那裏,但他們不可能關照到廣大雨林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