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走向沉淪 藩鎮割據(第3/3頁)

嘩變的官兵根本不聽,裹脅了姚令言就往裏沖。

德宗皇帝也大吃一驚,趕忙派宦官宣詔,官兵每人賜帛兩匹。將士們更加憤怒,殺了宦官繼續前進。陛下趕緊又派人拉了二十車帛去,城門卻已攻破。潮水般湧進大街小巷的叛軍高喊:百姓不要驚慌,我們只搶皇帝,不搶你家!

皇帝只好倉皇出逃。[15]

這是繼玄宗和代宗之後第三位流亡天子,趕來護駕的就是前面說過的神策軍。叛亂了的平叛部隊在長安擁立了一個退居二線的節度使為皇帝,先稱秦,後稱漢,流亡在外的德宗則只好下詔赦免那五個稱王的藩鎮。不過,願意領情的卻只有三個,另外兩人一個繼續南攻,一個自稱楚帝。

德宗只好再逃。

幸運的是,這些叛軍都不能叫團隊,只能叫團夥,叛亂的同時還要內訌。比如李希烈就是被部下所殺,繼位的部下則再被部下殺掉。這兩個先後謀殺了主帥的部下,也都被唐政府任命為節度使。畢竟,長安已無能力駕馭他們,帝國反倒要仰仗各路藩鎮,才不至於亡於外敵和內亂。[16]

虛弱的大唐,只能姑息養奸。

因此,本次內亂平定後,藩鎮的力量更強大了。德宗之孫憲宗繼位時,全國藩鎮共計四十八處,不向中央申報戶口的十五鎮,每年上繳財稅的僅八鎮,可謂尾大不掉。[17]

這才有了憲宗的削藩,包括調用十六鎮兵力,用三年的時間平定淮西。經過如此這般不懈努力,到元和十四年(819)的春天,全國的藩鎮至少在名義上都服從了中央。可惜這位能幹的皇帝在後期也變得荒唐,終於被宦官所殺。

大唐帝國失去了最後一次機會。

此後的八十多年,就基本上是朝廷宦官亂政,外地藩鎮割據。於是我們不禁要問:天下變成這副樣子,難道就沒有人為國分憂?朝中那些大臣,又在幹些什麽?

[10]本段及下頁表均據《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五天寶元年正月條。

[11]見《新唐書·兵志》。

[12]以上請參看傅樂成《中國通史》,杜維運《中國通史》。

[13]見兩《唐書》之李希烈傳,《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七建中三年十一月條、十二月條。

[14]見兩《唐書》之顏真卿傳,《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八建中四年正月條。

[15]以上見《舊唐書·姚令言傳》,《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八建中四年十月條。姚令言所率兵力,《舊唐書》稱為五萬,今從《資治通鑒考異》定為五千。

[16]顧炎武《日知錄·政事·藩鎮》即稱:世言唐亡於藩鎮,而中葉以降,其不遂並於吐蕃、回紇,滅於黃巢者,未必非藩鎮之力。

[17]見《舊唐書·憲宗本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