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夷陵之戰》(第3/4頁)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這劉備一次一次進攻,陸遜都不理睬他,他這個士氣就消沉了,所以陸遜說,這個時候是反攻的最好電動機,即便如此,陸遜還是得沉得住氣,他說我們先試一下,就派兵去攻了劉備的一個營寨,結果打敗了。手下的將領又嘩然,你看你看你看,我們說不能打,你白送死啊。陸遜說,沒有白送死,我已經知道怎麽對付他了。

劉備親率大軍東征孫吳,可以說是來勢洶洶,勢在必得;但是少年老成的陸遜,則盡量避免和劉備軍決戰,實行龜縮防守的策略,也沒有上劉備誘敵深入的圈套,就這樣兩軍兵馬足足對峙了四個月,劉備也趁此得以在吳地紮下了根,就從容地排兵布陣。那麽,陸遜究竟發現了劉備軍的什麽破綻呢?

戰爭就像貓捉老鼠的遊戲,本來來勢洶洶的劉備是貓,準備把東吳當做美味的老鼠,可是到了吳地之後,陸遜這只老鼠卻只是按兵不動,讓劉備軍有力使不出來,時間長了,劉備軍就有些急躁了。這時急躁的劉備,反而像一只四處亂躥的老鼠;陸遜則成了一只穩坐中軍賬中在尋找敵軍破綻的貓,那麽,陸遜究竟發現了劉備軍的什麽破綻呢?

破綻在哪裏呢?這就是七百裏連營。

因為當時劉備的戰線拉得很長,七百裏,幾十座軍營一路連過去,當時他這個布陣方式傳到曹丕那兒的時候,曹丕說,這劉備不會打仗啊,哪有這樣布陣的,哪有七百裏連營可以拒敵的,我看孫權的捷報馬上就要到了。陸遜也看出來這樣一個問題,而且陸遜還看出來,劉備的一個失誤是什麽呢?就是他把水軍全部也搬到了岸上,陸遜當時給孫權寫信說,我最怕的就是劉備的水陸並進,現在一看他水軍放棄,全部是變成陸軍,而且七百裏連營。陸遜說,好了,有辦法了,你們所有的戰士每個人手中拿一把茅草去打,先攻一個營,攻進去以後就放火。陸遜手下的將士就按這個辦法去進攻,一進攻就得手了,燒了他一座(營寨),陸遜馬上下命令,大家一起來,軍令下達,吳軍齊集猇亭,人人殺敵,各個放火,火燒連營,一口氣連拔劉備四十座營寨,劉備猝不及防,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只好調頭就跑,跑到馬鞍山。跑到馬鞍山以後,陸遜又命令部隊向前推進,把馬鞍山團團圍定,這個時候的情況,把史書記載,劉備是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劉備只好帶著幾個隨從連夜逃出馬鞍山,逃回巫縣,後來又逃到永安縣,永安縣原來叫魚復縣,劉備把他改為永安縣,逃進白帝城。這個時候,劉備仰天長嘆說,我真沒有想到,會被陸遜這小子給打擊和羞辱。看來劉備是太小看陸遜,劉備和關羽都以為陸遜是個書生,他們不知道,陸遜不是書生,是儒將。劉備仰天長嘆說,我敗在陸遜手下,恐怕是天意吧。

數萬蜀軍在這場戰爭中基本上是傷亡殆盡,損失慘重,劉備靠著眾將領的死保,才勉強逃進白帝城,蜀國經歷了這次災難性的打擊之後,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和魏吳爭奪天下的能力。一生征戰的劉備在六十歲的時候卻輸給了不到四十歲的後生陸遜,劉備的一世英名,從此付之東水;而陸遜則是靠著火燒七百裏的戰績而美名揚,那麽在這場決定蜀國命運的戰爭中,陸遜究竟是勝在哪裏呢?

陸遜的勝利不是天意,而是人謀。在我看來,陸遜能夠取得勝利,至少有這麽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高度重視,志在必得。在猇亭前線,陸遜給孫權寫過一封信,信裏面一開始就是,夷陵、猇亭這兩個地方,是國之咽喉,是我們東吳的門戶,這個地方是不能丟的。丟掉這兩個地方不僅僅是失掉一郡之地,整個荊州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所以,這場戰爭只許勝不許敗。

第二個原因是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陸遜在給孫權的信中分析了劉備必定失敗的三個原因,第一點是劉備勞師遠征,遠離自己的大本營,到我們的地盤裏來打仗,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就是縱觀劉備一生,雖然經歷了很多次戰爭,但是總的來說勝少敗多,不是個會打仗的人。第三點就是劉備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是舍船就步,本來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水陸並進,但是他放棄了,所以,陸遜對孫權說,我有把握戰勝劉備。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沉著應戰,後發制人。我覺得在夷陵、猇亭之戰裏面,心理戰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成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劉備浮躁,陸遜沉著。劉備初戰告捷以後,他曾經派一支軍隊把孫桓將軍團團圍在夷道這個地方。孫桓是什麽人呢?是孫權同族的侄輩,這孫桓就向陸遜求援了,陸遜說不去,用不著去,為什麽呢?第一,安東中郞將威望很高,他的手下的將士都擁戴他;第二,夷道這個地方金城湯池,守得住,我們不用去救援,等到我這裏,我的計謀成功之後,他那邊的圍不救自解。果然,陸遜這邊一放火,夷道那邊的圍就解了,事後孫桓還特地對陸遜說,當時將軍不來救我,我確實是很有怨言,現在才覺得大帥真是指揮若定啊。但是陸遜做這個決策,他是冒風險的,萬一把孫權的侄子弄沒了?他真是沉得住氣。那麽這是第三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