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夷陵之戰》(第2/4頁)

公元219年,東吳集團奪回了荊州,逞了一時之快,但是這次婁子真是捅大了,孫權深知殺死了劉備的左膀右臂關羽,絕對是與劉備結下了血海深仇,這場孫劉之間災難性的火拼是不可避免的,只不過是早晚的問題。於是在殺死關羽之後,孫權就開始從政治上、軍事上積極備戰,那麽孫權是如何做到最大化地避免風險的呢?

關羽被殺之後,孫權把關羽的首級送給了曹操,意思很明顯,就是想讓曹操來承擔這個責任,向天下人宣布,孫權殺關羽是曹操讓殺的。曹操很明白,孫權這小子沒安好心,於是曹操按諸侯的禮節厚葬了關羽,他也不認這個賬。但是不管怎麽說,孫權這一回是把劉備得罪到家了,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對於這一點,孫權的心裏非常的清楚,而他也知道,依靠他的力量,單獨對抗劉備是有問題的,因此戰爭之後,孫權就幹脆公開地倒向曹魏,和劉備翻臉,他做了一件什麽事情呢?他宣布不承認劉備是益州牧,劉備不是從劉璋手中把益州拿過來了嗎。孫權宣布不承認,說益州牧還是劉璋;曹操也馬上表態,宣布荊州牧是孫權。本來這個時候,劉備是牧兼二州,荊州牧兼益州牧,現在一家宣布益州牧還是劉璋,另一家宣布荊州牧是孫權,那劉備什麽牧都不是了。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公元220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了魏王的爵位,同年逼劉獻帝禪位,自己當了皇帝,這就是魏文帝。這件事情發生以後,劉備集團一片聲討,大罵曹丕是漢賊,篡漢;孫權不表態,沉默。到了公元221年8月份,孫權就上表稱臣,幹脆稱臣了;到了11月份,就接受了曹丕給他的吳王的封號。那麽這件事情,對孫權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它意味著兩點:第一,它意味著他承認曹丕的篡漢是正當合法的,他向曹丕稱臣;第二,它意味著孫權承認,曹丕和他的關系是君臣關系,所以他邁出這一步並不容易。而且,當時有部下明確表示反對,孫權說,不要緊嘛,想當年我們高皇帝不也接受項羽的封號當了漢王嗎。也就是孫權的意思很清楚,他承認曹丕稱帝是權宜之計,是為了什麽呢?是為了聯合曹魏對抗劉備。這是孫權在政治上做的準備。

孫權在軍事上做的準備,就是遷都武昌,孫權的治所(就是孫權當吳王之前,他的指揮部所在地叫做治所)是在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但為了對抗劉備,孫權把指揮部遷到了武昌(就是現在湖北省的鄂州市,不是現在湖北武漢市的那個武昌區,是鄂州),而且孫權改名為武昌。這個事情也是很困難的,當時住在建業的這些人,都不願意到武昌去。有一句有名的民謠叫做“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就是這個時候的一個說法,但孫權說,我們必須移到武昌,因為應該居安思危。我們看看地圖就知道,他這個行動是在軍事上做準備對抗劉備。所以孫權是有備無患的。

孫權在殺死關羽之後,就開始積極的規避戰爭風險,在政治上不惜忍氣吞聲,對曹魏集團稱臣,來換得曹魏集團的支持,同時為了軍事防禦的需要,不顧國人的反對,竟然把指揮部遷移到武昌。在關羽被殺一年半之後,劉備率領蜀國數萬軍隊,全線進攻東吳,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那麽國難當頭,東吳集團有誰能夠力挽狂瀾,應對這場風雨飄搖的劫難呢?

公元221年7月,劉備發動了東征孫權的戰爭,這場戰爭發生的地點是在夷陵和猇亭,所以歷史上稱為夷陵、猇亭之戰,又叫夷陵之戰,又叫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是三國史上三大戰役之一。三大戰役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我們知道,劉孫夷陵之戰,或者說猇亭之戰,吳軍的前線總指揮是陸遜,是接替呂蒙的陸遜,呂蒙是在荊州爭奪戰之後還沒有來得及開慶功會就去世了。

我們看看陸遜是怎麽指揮這場戰爭的?根據史書的記載,公元222年正月,劉備的先頭部分到達了夷陵;二月,劉備到達了猇亭,這個時候,陸遜的軍隊也到達了猇亭。兩軍對峙,這個時候,陸遜的部下紛紛提出馬上迎擊劉備,因為兩邊的軍隊都開到猇亭這個地方了,應該打他一仗,陸遜說,不行,我們不要動。為什麽呢?陸遜說了這樣一段話,

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

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劉備順江東下,來勢洶洶,士氣是最旺盛的時候,何況他憑借著長江天險和周圍的崇山峻嶺,這樣一個地勢,我們去攻打他,不是一下子能夠攻下來的,就算我們能夠打勝一仗,也不能夠大獲全勝;相反,如果我們出師不利,就壞了整個大局。所以,我們現在應該按兵不動。陸遜說,你看劉備現在的軍隊在什麽地方呢?在崇山峻嶺,山地啊,這樣的地形,如果我們拖一段時候,他一定會疲勞,那個時候我們再想辦法。但是,吳軍的將領都不服氣,這就是個書生,膽小,因為大家心目中,陸遜就是個書生,是沒有打過仗的,膽小,各懷憤恨,但是沒辦法,只好接受命令了。這個時候,陸遜下命令撤退,大步撤退,把幾百裏的崇山峻嶺都讓給了劉備,劉備也就往前推進了,推進了以後,紮下營寨,一看陸遜不出來打仗,就命令下面一個將領在平地上再建立軍營。這時候吳軍將領就說,劉備在山裏的時候,大帥說打不得;現在劉備到了平地,總可以打他一下吧。陸遜說不能打,其中必定有詐。果然,由於吳軍不出來應戰,劉備沉不住氣了,八千伏兵從山谷裏面殺出來,這時候吳軍將領才開始服了陸遜,說大帥果然料事如神啊。這樣相持到當年的閏六月,陸遜決定攻擊劉備。這時候,吳軍將領又不理解了,說打劉備就應該在他剛來的時候,他剛來的時候不是匆匆忙忙,還沒有站穩腳跟嗎?現在已經這麽長時候了,劉備已經占了那麽多地方,都紮下腳跟了,這個時候恐怕是打不得的。陸遜說,不對。陸遜說,開始的時候,我為什麽不打呢?因為備是猾虜,就是說劉備這個家夥狡猾狡猾的,而且他見多識廣,一生征戰,經驗非常豐富,他來的時候,一個是氣勢盛,第二個是他想法多。這個時候我們去打他,打不下來。而現在好幾個月過去了,劉備自己我看他,也想不出什麽主意來,他手下的將士都已經疲勞不堪了,天氣也變得越來越熱了,供給也越來越不足了,士氣就越來越消沉了,這個時候是進攻的最好時候。我們讀過《曹劌論戰》的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