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 禍起蕭墻(第3/4頁)

問題是楊儀,楊儀也不是窩囊廢啊,楊儀也是很能幹的。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進行規劃,籌集軍糧,進行計算統計,安排部署,這樣一些事務性的工作都是楊儀在做。而且楊儀非常快,他就不假思索,斯須便了,一會兒功夫他的工作就辦完了。所以諸葛亮對於魏延和楊儀這兩個人都是很賞識的,他非常欣賞楊儀的才幹,也非常欣賞魏延的驍勇。偏偏魏延和楊儀他兩個又是死對頭,所以諸葛亮也頭疼,叫做“常恨二人之不平”,也沒有辦法,這兩個人誰都不能廢掉,只好是盡量地讓他們團結起來。但是他們不團結,最後鬧到你死我活的這種地步。

* 從前面的分析來看,魏延與楊儀的矛盾由來已久,魏延狂妄,楊儀自負,兩人是難容水火,以至於發展到內訌,最後以魏延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就這樣,一代名將魏延身死族滅,不能不說這是一個悲劇。那麽接下來的問題是,魏延一案到底是誰的負責呢?

歷史學家的看法,多半傾向於是楊儀的責任,理由有四點。第一點叫做楊儀“以私憤殺大將,罪浮於延”,就是楊儀出於個人的恩怨,殺了這樣一員大將,他的罪比魏延的罪還大。第二點,魏延功不可沒,“夷其三族,亦太甚矣”。就是魏延畢竟是一個對蜀漢政權立下汗馬功勞的這樣一個大將,有大功,無大錯,蒙大冤,遭大誣,諸滅三族這個事情太過分了。魏延當然有錯誤,你不服從命令搶先南下,你還把楊儀的後路斷掉了,這都是魏延的問題;但是量刑不當,處分重了,處分這麽重完全是楊儀的原因。第三點,殺人不過頭點地,你楊儀把魏延一家都殺了,你還用腳去踩他的腦袋,這個事情太過分了。第四點他們認為,你楊儀說魏延謀反,你自己也不是什麽好東西。因為楊儀撤回成都以後是非常得意的,他認為第一個他把丞相留下來的軍隊安全地帶回來了,他還把一個反賊給殺了,那這應該怎麽樣一下吧!誰知道沒有怎麽樣,接替諸葛亮職務的是蔣琬。而蔣琬呢,他在官場的資格他是比楊儀低的,楊儀原來的官是比蔣琬大的,蔣琬提拔到他上面去了,而且能力、水平楊儀都覺得蔣琬不如自己。那麽蔣琬上去了,楊儀掛起來,弄了個閑職,相當於調研員之類的,反正是給了他一個職務,但是沒有任何權力,也沒有軍隊的。所以楊儀牢騷滿腹,整天氣哼哼的,見了所有人都是沒有好臉色,朝廷當中所有人也不敢跟楊儀說話。只有費祎跑去安慰他,這個楊儀就大發牢騷,然後就把這個事情的前前後後絮絮叨叨婆婆媽媽講了一大堆,講給費祎聽,最後他提出來說:早知道這樣的話,我還不如跟著魏延一塊兒,造反算了。那麽費祎就把這個話如實報告給朝廷,朝廷就把楊儀罷了官。那麽楊儀還不安分,他就在流放的地方他又繼續發牢騷,誹謗朝廷。結果朝廷下命令,把楊儀抓起來,楊儀自殺了。

所以楊儀和魏延窩裏鬥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所以很多人傾向於認為,此案由楊儀負責。而且楊儀說的那個話,也證明了魏延不想謀反。因為楊儀說早知如此我還不如跟著魏延,他沒說跟著魏延幹什麽,他說我還不如跟著魏延;那如果魏延是謀反的話,楊儀不是說我後悔不謀反嗎,也不會這樣說的,這證明魏延確實沒有謀反。

但是楊儀也有委屈啊,我得給楊儀說兩句公道話。楊儀的委屈在哪呢?第一,楊儀和魏延之爭是個人恩怨,不是原則問題,不是路線問題。個人恩怨你就不大好說誰是誰非,對吧。第二點,楊儀之所以得罪魏延,無非是不肯讓魏延,無非是保持自己一點獨立性,這又有什麽錯呢?難道非得所有人都去拍魏延的馬屁就對了,都讓著魏延就對了?蜀漢就是有這個問題,開始的時候大家都讓著關羽,好嘛,荊州丟了嘛,你現在又要提倡讓著魏延?不能這樣。第三點呢,實事求是,平心而論,楊儀和魏延鬧矛盾,受欺負的是楊儀。魏延動不動就把刀拔出來在人家臉上晃,楊儀好歹也是個大男人,哭得五花六道像個淚人一樣的,你說他心裏什麽滋味?他最後為什麽要那樣對待魏延,積怨太深了。最重要的是第四點,楊儀是執行命令,是諸葛亮要他這麽做的,是諸葛亮清清楚楚地交待他:“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是諸葛亮交待清楚的,而且預料到魏延是不服從命令的。那麽楊儀有什麽錯呢?楊儀執行諸葛亮的命令,魏延不執行,楊儀不該向朝廷匯報嗎?魏延告他謀反,他不該告魏延謀反嗎?魏延把他的後路都斷掉了,讓他回不了家,他不該去追魏延嗎?這你不能說楊儀不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