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社會主義

錢穆《國史新論》略論中國社會主義大陸鄧小平自稱,求改馬列共產主義為中國社會主義,此言甚有思路。但社會一名詞,乃近代自西方傳譯而來,中國自古無之。《大學》八條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儻以較大言之,則可謂天下即指社會。但其地位極廣大猶在國之上。較小言之,則家亦即是社會,其地位乃在國之下。此所謂家,非僅指五口八口之家言。《史記》載諸侯列國事,皆稱世家。宋初有《百家姓》,鄭樵《通志》二十略首為《氏族略》,中國之家乃指氏族言。中國一氏族,約略可相當於西方一社會。

中國言社會,每重其風氣道義。不如西方言社會,僅言財富經濟。中國重人倫,夫婦為五倫之首。婦家稱外家,婿於外家稱半子。如古代姬、姜聯姻,則姬、姜兩氏族不啻如一家。如是推擴言之,則百家亦實如一家。又與異邦,亦以聯姻和親,如漢代之下嫁宮女於匈奴單於,即其例。故中國人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道一以貫之,乃此義。主要在相和相親,其內心之德,即孔子之所謂“仁”。

仁心外見則為禮。孔子言:“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與人相交之禮,乃一本之於仁。中國文化自古即主以仁道平天下,亦即所謂天下治。近代梁任公則稱之曰“禮治”。西方則尚法治。就文字學言,治之本義,乃指水流之平。禮有賓主,亦相互平等。西方人言法,則判法者與受法者決不相平等。此亦中西文化之相異。

《詩》雲:“相鼠有體,人而無禮。”禮即人群大生命之體,人類大生命即以群為體,財貨則僅為維持生命之一項工具,亦貴通不貴別。亦可謂中國自古代即已為一通財或共產之社會。

如言農業,二十而冠,即謂成人,受田百畝,為其生資。六十歸田。此為中國古代之井田制度。田屬公,不屬私,實可謂即中國之共產制度。百工亦世襲其職,受俸於公家以為生。如堯為陶唐氏,其家即以燒窯為業,世傳其業,成為一氏族。一切中國之氏族,大概多由此生。商業通有無,最後起,亦由公家發俸,世襲其業,非由私營。迄於春秋時尚然,《左傳》有詳證。

故中國春秋以前之封建時期,實不啻一共產社會,例證不勝舉。戰國以下,中國社會始大變,主要有士階層之興起。《管子》書中始分士、農、工、商為四民,《管子》書出戰國時。孟子曰:“勞力者食人,勞心者食於人。”士不治生業,乃勞其心而食於人者,此即中國古代之無產階級,始自儒、墨,此下九流百家無不然。

今全一世界一百五六十國以上,惟中國社會獨有士,乃均不治生產事業而食於人以為生。此即中國社會共產一明證,戰國百家開其端。漢武帝表章五經,罷默百家,於是獨儒家遂為政府法定不治生產事業而獲優待之自由民。《史記》乃有《儒林傳》。郡國察舉制度,亦惟限於儒林。下至東漢,儒林地位益增,先之有太學生黨錮獄之興起,次之乃有世家門第之形成。

若以戰國時期稱之為四民社會,東漢以下,亦可稱門第社會。其實門第乃是士族中世代相傳不治生產事業而轉成為上等富有之家庭,故門第社會實可謂乃一無產階級高踞在上之社會。西方社會以勞工為無產階級,勞工則低居人下。中國門第社會以讀書人為無產階級,而高出人上。此則中西傳統文化之一大相異處。

東漢後,讀書人為社會中之無產階級外,尚有自印度東來之佛教,僧侶出家,亦為無產。但此下禪宗,即以寺僧自治田。別有道家,亦無業為生。此則仍是中國之世傳。

政府在上,社會在下,社會之得與政府相抗衡者,惟賴此一批不治生產事業之士。漢武帝表章五經,罷黝百家,乃期將此一批不治生產事業之士,由政府供養,收歸政府管理。但此下王莽受禪,則士勢力終出政府勢力之上。東漢光武中興,亦一王莽時太學生。一時同學群為輔佐。東漢太學生乃聲勢大展,成黨錮之獄。魏晉以下,終成門第社會。唐人詩雲:“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此見當年之門第生活,仍優長留人心。慨嘆之余,有不勝其向往惋惜之情。則非堪僅加責備,亦自有其值得想望之處矣。隋唐以科舉取士,門第勢力遂告衰落。而“文選熟,秀才足。文選爛,秀才半。”《文選》一書,乃為士人向政府投進之惟一憑借。

韓愈起,提倡古文,自謂“好古之文,乃好古之道”。古之道,即指孔、孟儒家之道言。“用則行,舍則藏。”藏道於身,即可不與政府相合作。至如熟讀一部《文選》,則專為應試出仕之用。其時門第勢力己全衰,非出仕,又何以為生。韓愈亦世家子,但早孤,寄養於其兄,兄亦早亡,其嫂有一子,及愈,一家三人。愈之身世孤苦,但既應舉出身,即倡為古文,又倡為師道,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可見當時韓愈所倡之道,不止為辟佛,又辟當時之僅以《文選》為學而應舉謀仕者。但韓愈之道當時終不暢行。及其卒,其所倡為之古文亦不流行。直至宋代有歐陽修起,乃始再修韓愈之古文。及其得位於朝廷,即以古文取士。韓、柳古文在歐陽以後,即取《文選》而代之,亦成為當時一利祿之途。則其文雖古,其道又非古。乃有周濂溪出,以尋孔顏樂處教二程,遂有理學之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