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與追求(第3/6頁)

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裏,其國名曰終北,不知際畔之所齊限。無風雨霜露,不生鳥獸蟲魚草木之類。四方悉平,周以喬陟。當國之中有山。山名壺領,狀若甔甀,頂有口,狀若員環,名曰滋穴,有水湧出,名曰神瀵,臭過蘭椒,味過醪醴。一源分為四,垺注於山下,經營一國,土不悉遍。土氣和,亡劄厲。人性婉而從物,不競不爭,悉而弱骨。不驕不忌,長幼儕居,不君不臣。男女雜遊,不媒不聘。緣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氣溫適,不織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數有喜樂,亡衰老哀苦。其俗好聲,相攜而叠謠,終日不輟音。饑惓則飲神瀵,力志和平,過則醉,經旬乃醒。休浴神瀵,膚色脂澤,香氣經旬乃歇。

終北底人民所過底是極自然的生活,但到時候也會死。神瀵不是不死藥,只是一種生命酒。這國人沒有衰老哀苦,只有生死,還保存著純粹的道家理想。

四、列姑射山 從《莊子·逍遙遊》裏“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句看來,姑射山在很早的時候已被看為神人居住底處所。《山海經》記姑射已有海陸二處。《東山經》記姑射、北姑射、南姑射三山;《海內北經》記列姑射及姑射國。郝懿行《山海經箋疏》以《莊子》所雲藐姑射之山在汾水之陽,而列姑射則在海河洲中。這可以看為從山嶽說移到海島說底例。《黃帝篇》說: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風飲露,不食五谷,心如淵泉,形如處女。不偎不愛,仙聖為之臣。不畏不怒,願愨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斂,而已無愆。陰陽常調,日月常明,四時常若,風雨常均,字育常時,年谷常豐,而土無劄傷,人無夭惡,物無疵癘,鬼無靈響焉。

這也是從道家思想創造出來底。總以上諸處底情況說來,那裏底土地是很豐裕,氣候是極其和適。飲食男女之事未嘗沒有,不過順自然的要求而行便了。那裏底人物個個像處子一樣,沒有衰老疾病愁苦底事,隨意所適,上天入地都很自在。沒有社會國家,沒有上下尊卑,人人都不受任何拘束和裁制。活到天年完盡底時候也就物化了。嚴格說來,這還不是仙鄉,因為仙鄉必有不死藥,只有生而無死。神仙信仰發展後,方士才認定在地上確有仙人住處,不像從前的空想了。這實在的仙鄉不在天上而在離人間遙遠的地方,最著的是昆侖山與勃海中底三神山。此中,昆侖底故事恐怕是仙鄉最古的傳說。

一、昆侖山 《周穆王》說穆王聽化人底話,一意求仙,“不恤國事,不樂臣妾,肆意遠遊。命駕八駿之乘,右服 [造字,上面草字頭,下為“嗣”]騮而左綠耳,右驂赤驥而左白 [造字 。上

減下木。]。主車則造父為禦,離[造字。上刀下囧。]為右。次車之乘,右服渠黃而左逾輪,左驂盜驪而右山子。柏夭主車,參百為禦,奔戎為右。馳驅千裏,至於巨蒐之國。巨蒐氏乃獻白鵠之血以飲王,具牛馬之湩以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已飲而行,遂宿於昆侖之阿,赤水之陽,別日升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之以詒後世。遂賓於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所入,一曰行萬裏。王乃嘆曰:於乎!予一人不盈於德而諧於樂,後世其追數吾過乎?”

這記載與《穆天子傳》差不多。穆王駕八駿周遊天下底傳說,也見於《楚辭·天問》“穆王巧挴,夫何為周流?環理天下,夫何索求?”可見這傳說在騷人時代已從北方傳到南方。西王母所住底地方本與昆侖無涉,《莊子·大宗師》記在昆侖底神名堪壞, [注釋:堪壞,《淮南·齊俗訓》作鉗且,又作欽負、欽★。參莊逢吉《淮南箋》卷十一,十一頁。

親,這裏的五角星地方也需要造字,見書116頁。]而西王母所住底是少廣。少廣,注說“司馬雲穴名,崔雲山名,或西方空界之名”。《山海經·西山經》說西王母所住底是玉山,玉山在昆侖之西,亦名群玉山。《海內北經》“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淮南子·地形訓》“西王母在流沙之瀕”,是指西王母石室所在,也與昆侖無關。西王母底原始形狀也不是神仙,只是一種山怪。《山海經·西山經》說它底形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發、戴勝,居洵水之涯,司天災及五殘。其次,有以西王母為西方底國名底,例如《爾雅·釋地》說:“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西荒。”以西王母為女仙,大概是道教成立以後,魏晉時代底說法。《洞冥記》及《漢武內傳》都是魏晉間底作品,故所記西王母與漢武帝底關系都是很晚的話。在魏晉間更以東王公與西王母對待, [注釋:西王母會東王公見武梁祠石刻。]以他們為男女仙底領袖,如《神異經》及《拾遺記》所記都是當時底道土所造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