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與追求(第4/6頁)

關於昆侖山,記得最詳的或者是《淮南·地形訓》,及《山海經·西山經》及《海內西經》。《地形訓》說:“掘昆侖山虛以下地 [注釋:地或作池,前人每以“下地”或“下池”為句,似欠解。]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裏,百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琔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瑯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裏,裏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內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昆侖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地,浸之黃水。黃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河水出昆侖東北陬,貫勃海入禹所導積石山。赤水出其東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澤之東。赤水之東,弱水出自窮石至於合黎,余汲入於流沙;絕流沙,南至於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於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縣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山海經》所記底與上頭所引差不多,不必盡錄。此地說掘昆侖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再高起來。對於九重城底高,《楚辭·天問》還未說明,也許是後來底想象。山上有木禾,圍著種種寶樹,還有四百四十道門。木禾旁邊有九口井,西北角懸著受不死藥底玉橫。玉橫或是玉觵。這裏可注意底,是不是古代傳說裏,人死後所到底九泉便是這九口井或井外底九條泉水?九泉是否生命泉也有研究底價值。九泉在什麽地方,歷來沒人說過,但知其中或者有一條名為黃泉。依《莊子·秋水》“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底意義看來,黃泉是一個登天底階級。前面說掘昆侖虛以下,得著這樣的高丘,上頭有九口井,還有黃水、丹水。《左傳》隱公元年潁考叔教鄭莊公掘地為黃泉以會母,也暗示這泉是在地中。或是從地中底水源流出,而諸水底總源是黃泉也不可知。《海內西經》未記黃水,只出赤水、河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底名;《西山經》以四水注入四水,說河水注於無達,赤水注於汜天,洋水注於醜塗,黑水注於大枉。如將《西山經》底八水加入總源黃水,那便成為九泉了。黃水三周復其原為丹水,是黃水與丹水無別,具要掘地然後能見,其余八水之源或者也在地下。自然,所謂地下也是象征的,因為是從昆侖上掘下去,雖名為下,實在是上。扁鵲受長桑君底藥,和以上池底水,上池是否即是黃水?黃水既又名丹水,後來道士底不死藥名為“丹”,是否也從丹水而來?都是疑問。大概人死,精靈必到這泉或九泉住,到神仙思想發達,便從鬼鄉變為仙鄉,或帝鄉,以致後人把在昆侖底九井黃泉忘掉。中國古傳黃帝之胄來自昆侖,人死每想是歸到祖先底住處,所以鬼歸於黃泉,也許是這信仰底暗示。自九泉變為仙鄉,於是為死靈再找一個陰間在北方,後來又從北方東移到泰山,又西移到酆都去。黃帝同昆侖底關系,也見於《莊子·天地》。

又,《海外南經》也有昆侖虛底名,畢沅說:“此東海方丈山也。《爾雅》雲:三成為昆侖丘,是昆侖者,高山皆得名之。此在東南方,當即方丈山也。《水經注》雲:東海方丈亦有昆侖之稱。”是昆侖不止一處,凡高到三成底都可以用這名稱。

二、大壑五山 這是最詳備的海島說。五神山亦作三神山,因為有二山已流失了。《湯問篇》記:

勃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裏,有大壑焉,實為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裏,其頂平處九千裏。山之中間,相去七萬裏,以為鄰居焉。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 [造字,王字旁,右邊“千”。]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有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聖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叠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沈於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帝憑怒,侵滅龍伯之國使,侵小龍伯之民使阨,至伏羲、神農時,其國人猶數十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