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4—6世紀南北政權的騎兵建設與運用(第2/12頁)

同樣以石勒為例,當他投靠匈奴劉漢政權,在冀州發展勢力時,迅速從流民和堡聚中強征了大量青壯年,組成步兵軍隊配合騎兵作戰。石勒在312年占據襄國之前曾流動作戰多年,這期間他對步、騎兵有比較明顯的功能分工:步兵主要負責守衛輜重、家眷,騎兵部隊則由他親自率領,進行遠程奔襲作戰。310年秋,劉粲等聯軍進攻洛陽,石勒帶領二萬騎兵南渡黃河與劉粲匯合,而命長史刁膺帶步兵九萬和輜重轉移到重門地區固守自保。[17]由於石勒此行沒有步兵,戰事進行得並不順利,未能攻克洛陽,甚至連小城倉垣也未能攻下。當時幽州勤王的鮮卑騎兵逼近,石勒只得帶騎兵趕回重門,將輜重和步兵轉運到黃河南岸,繼續向南陽、江夏方向流動劫掠。

討論十六國北朝的騎兵運用,一個重要問題是當時騎兵和步兵數量比例。如十六國初的328年,前趙劉曜和後趙石勒會戰於洛陽西郊,石勒調集境內幾乎全部機動部隊參戰,共有“步卒六萬,騎二萬七千”,步、騎兵比例接近2:1。[18]苻堅傾國進攻東晉,共有“戎卒六十余萬,騎二十七萬”出征,步騎比例與後趙基本相同。[19]北魏進攻後燕時,後燕集結的兵力是“步卒十二萬,騎三萬七千”,步、騎比例約3:1。[20]在北魏占領河北地區後,後燕宗室慕容德率領一部分鮮卑人渡黃河占據青州,建立了南燕割據政權。史載慕容德渡河時有“戶四萬、車二萬七千乘”,數年之後,他準備進攻東晉,在境內大規模征兵講武,共有“步兵三十七萬,車一萬七千乘,鐵騎五萬三千”,步騎比例約為7:1。需要注意的是,這時慕容德的轄區僅僅是青州一地(約今山東半島),和北方馬匹原產地直接的交通已經被北魏隔絕,因而馬匹來源受到限制,導致步兵比例較高。[21]北魏孝文帝初年,大臣高閭曾建議組建一支防範柔然人入侵的部隊,他提出其各兵種數量是:“二萬人專習弓射,二萬人專習戈盾,二萬人專習騎槊”[22]。這裏用騎槊的是騎兵,用弓射和戈盾的是步兵,步騎比例仍是2:1。

綜上可見,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北方政權,正常步騎兵比例在2:1到3:1之間。如果北方草原之路被切斷,騎兵比例就會大大降低。這個比例到唐朝初年仍基本穩定。據《大唐衛公李靖兵法》,一支標準的二萬人部隊,分為守輜重六千人,馬軍四千人,以及作戰步兵一萬人,步騎兵比例為5:2。[23]

第二節 北方騎兵對南作戰的特征

騎兵作戰的地理環境:山地與河流

在南北間戰爭中,因為南方政權缺少戰馬,北方騎兵對南方步兵占有壓倒性優勢。騎兵集群沖擊需要開闊、平坦的地形,河流山林則是運用騎兵的障礙。在東漢末三國初,這個問題已經出現,如赤壁戰後不久,曹仁騎兵與呂蒙在長江南岸的夷陵交戰,呂蒙利用當地險峻的地形設伏,俘獲很多曹軍戰馬:

(呂蒙)又說(周)瑜分遣三百人柴斷險道,賊走,可得其馬。瑜從之。軍到夷陵,即日交戰,所殺過半。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舍馬步走。兵追蹙擊,獲馬三百匹,方船載還。[24]

如何避開這些不利於騎兵的地形,在合適的地形上展開決戰,是騎兵統帥必須關注的問題。山林之外,河流也是北方騎兵作戰的障礙。南方政權一直重視依托河流抵禦北方騎兵。黃河地處北方,冬季會封凍,無法阻攔北方騎兵南下,所以對南方的戰略屏蔽作用很有限。但漢江、淮河則對割據戰爭有重要作用。450年冬,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大舉進攻劉宋,一支魏軍進至彭城以北、泗水西岸的泡水河邊。當地民眾事先拆毀了橋梁,又趁魏軍經過時在樹林中擊鼓,魏軍“謂宋軍大至,爭渡泡水。水深酷寒,凍溺死者殆半”[25]。到梁武帝時,為防範魏軍渡過淮河南下,甚至在鐘離修築了巨大的淮堰,使上遊地區直至壽春盡成澤國,以遲滯北魏騎兵的攻勢。

在枯水季節或者河流水勢不太深急之處,騎兵可以涉水過河,且馬會遊泳,可以遊過不太湍急的河流。所以北方騎兵將領往往運用這些渡河發動奇襲。在前秦對東晉的攻勢中,晉軍將領朱序駐防漢江南岸的襄陽城,他將江中所有的船只搜羅到南岸,認為這樣就使秦軍無法渡河。但秦軍將領石越帶領騎兵“遊馬以渡”,在南岸建立據點,搶奪船只將主力運送過河,一舉攻克了襄陽外城。[26]在北魏與南齊的戰爭中,北魏將領韋珍受命帶一支具裝騎兵南渡淮河,到大別山區接應一支親北魏的地方武裝。當時齊軍固守淮河上的渡口,希望隔絕魏軍於北岸。韋珍自己帶步兵佯攻渡口,而命令騎兵從上遊水淺處涉水渡河。當雙方步兵激戰於渡口附近時,北魏騎兵已經迂回至齊軍後方,前後夾擊取得勝利。[27]魏孝文帝元宏征討南齊時,曾指揮魏軍圍攻鄧城。齊軍將領崔慧景、蕭衍率部前來解圍。元宏派遣五百高車騎兵迂回到齊軍後方,占領齊軍來路上的河橋(證之以《水經注》,應當是淯水),截斷其退路,使齊軍因恐慌而陷入潰敗。[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