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暗潮洶湧的四十年和平(第4/39頁)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這是一首青澀的愛情詩,寫的是清晨在山野裏偶遇美人那種一見鐘情的歡欣。子大叔第一次見到趙武,所以有此一比。趙武感謝道:“您太客氣了。”

印段吟了《蟋蟀》: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其邁。無已大康,職思其外。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今我不樂,日月其慆。無已大康,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蟋蟀在堂前鳴叫,一年就要結束了。今天如果不及時行樂,歲月就要溜走了。但是不能過度歡樂,應該居安思危,請您提高警惕,提防意外。趙武正色道:“說得好啊,這是保護家族的大夫應有的品德,我受教了!”

公孫段吟了《桑扈》:

〖交交桑扈,有鶯其羽。君子樂胥,受天之祜。

交交桑扈,有鶯其領。君子樂胥,萬邦之屏。

之屏之翰,百辟為憲。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兕(sì)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萬福來求。〗

這首詩收錄於《詩經·小雅》中,寓意君子知書達理,受到上天的護佑。趙武說:“彼交匪敖(不驕不傲),這福氣還能跑到哪裏去呀?如果按照這些話去做,就算想推辭福祿,也不可能啊!”於是舉杯向鄭國的各位大夫敬酒,賓主盡歡。

宴會結束之後,趙武和叔向談論鄭國的幾位大夫,說:“良霄這家夥將要有災難了。詩以言志,他的心願在於指責自己的國君,這樣能夠長久嗎?就算僥幸,將來也一定會逃亡。”

叔向說:“是啊,這個人太過狂妄,不出五年便可見分曉。”

趙武又說:“其他幾位倒是不錯,尤其是公孫舍之,因為他處於上位而謙虛自抑,他的家族必定長久。其次是印段,因為他歡樂而有節制。歡樂是用來安定百姓的,樂而不淫,不也是可取的嗎?”

弭兵運動是春秋時期最值得稱道的外交活動。通過弭兵運動,晉、楚兩大軍事集團第一次真正走到談判桌前,為結束對抗、謀求和平而進行對話。自此之後的四十年間,兩個大國沒有發生直接軍事沖突,中原各國因此也獲得了四十年的休養生息時間。如果有人對四十年的和平嗤之以鼻的話,我建議他算算巴黎和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有多少年的間隙。

弭兵運動的實際主導者,無疑是趙武和屈建。但是由於向戌在其中穿針引線,做了大量具體的工作,歷史上一般將弭兵運動的主要功勞歸於向戌。而作為當時兩個大國的統治者——晉平公和楚康王——反倒顯得沒那麽重要了。事實上,弭兵運動還造成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由於國際局勢緩和,外部鬥爭的壓力減輕,各國內部的矛盾變得越來越突出,卿大夫階層為了爭權奪利不惜頭破血流,公室的勢力普遍遭到削弱。一般認為,以公元前546年為界,春秋由諸侯爭霸的時期轉入了大夫兼並的時期。

向戌本人對自己的這一壯舉也頗為自得。據《左傳》記載,弭兵會盟之後,向戌主動向宋平公請求賞賜,也就是討賞。他的原話是:“請免死之邑。”

這句話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請求免死的城池”。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向戌的自謙之言,請求國君賞給他聊以為生的土地;另一種觀點認為,弭兵會盟茲事體大,直到歃血的前一刻還有諸多變數,萬一事破,向戌難逃一死,因此向戌是將腦袋掛在褲襠上來辦這件事,現在事情成了,所以稱為“免死之邑”;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免死之邑”類似於後世的丹書鐵券,是國君發給功臣的“脫罪保證書”,如果有犯死罪的行為,功臣本人“身免三死”,其子孫則可以“免一死”。

不管出於何種理解,當時宋平公準備賜給向戌六十座城鎮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將這六十座城鎮的土地文書發給向戌之前,宋平公先拿給司城樂喜(子罕)過目。樂喜說:“但凡諸侯小國,晉、楚兩國總是用武力來威脅他們,使得他們害怕。也正是因為害怕,這些國家才上下和睦,力求安定,以在大國之間求得生存的空間。如果沒有了外部的威脅,他們就難免驕傲,驕傲則禍亂發生,禍亂發生則必然滅亡。上天生長了金、木、水、火、土五種原料,百姓全部都用上了,廢掉其中任何一種都不行。誰能夠真正丟掉武器?自古以來,武器就存在了,它是用來威懾不軌之徒、宣揚文德教化的。聖人依靠武力而興起,害群之馬因為武力而受到懲罰。天下興亡,都因刀兵而起。現在向戌想盡辦法搞什麽弭兵運動,謀求丟掉武器,這不是忽悠大家嗎?不懲罰他已經不錯了,還敢來要求獎賞,這簡直是貪得無厭!”說著拔出防身的小刀,將文書上的字都削去,然後扔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