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商鞅變法(第2/8頁)

公叔痤接著說:“你為我服務那麽多年,到我臨死的時候,卻不能給你一個前途,反而要陷你於險境,真是很對不住。但我必須那樣說,因為我深受魏國的恩惠,又是兩朝相國,必須站在魏國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

衛鞅說:“既然是那樣,您為何又要告訴我?”

公叔痤說:“於公,我建議國君殺死你;於私,我卻不能看著你這樣白白死掉。趕緊收拾東西離開魏國吧,越快越好!”

衛鞅搖搖頭,說:“我不走。”

“為什麽?你難道要在這裏等死嗎?”

“國君不會殺我的。”衛鞅平靜地說,“他既然不聽您的建議重用我,就是不相信我的才能,自然也用不著殺死我。”

這次談話之後沒幾天,公叔痤便去世了。

果然如衛鞅所料,魏惠王根本忘記了有這麽一個人物存在。公叔痤死後,他必須親自打理國家事務,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作為遷都大梁的後續戰略,他極力圖謀在中原開拓領土,為此頻頻出訪和發動戰爭。

公元前361年,魏、趙兩國達成協議,魏國將榆次和陽邑(今山西省太谷)交給趙國,同時取得趙國的泫氏(今山西省高平)。不久趙國又將舊都中牟交給魏國,以此獲得魏國的繁陽(今河南省內黃)、浮水。

公元前357年,魏軍包圍韓國的宅陽,迫使韓昭侯(韓懿侯之子)與魏惠王結盟,韓國將平丘、戶牖、首垣等地割讓給魏國。魏國還從韓國獲得了軹道(今河南省濟源)和鄭鹿(今河南省浚縣),從此打通太行山的交通。

這樣一來,魏國在中原的土地就連成了一大片,形成了十分有利的局面。

在國內,魏惠王繼續深化改革,勵精圖治。一是興修水利,開發良田。在他的統治時期,魏國開始開鑿著名的鴻溝,即從黃河開鑿運河通向圃田澤(當時中牟附近的大湖),又從大梁城外開鑿渠道從圃田澤引水灌溉農田,大大改良了河內的生產條件。二是加強軍備,強化武卒制度。三是派將軍龍賈在大梁以西修築長城,用於防備秦國的入侵。

通過這一系列舉措,魏國逐漸走出低谷,再度立於強國之林。公元前356年,魏惠王迎來了事業的第一個高潮。

這一年春天,魯、宋、衛、韓四國國君聯袂來到大梁朝覲了魏惠王,承認他是中原的霸主。

春風得意馬蹄疾的魏惠王根本沒有注意到,那個名叫衛鞅的前任相府中庶子,已於三年前悄悄離開了魏國。

最大的難題:變法還是不變

衛鞅是聽到秦孝公的《求賢令》,才攜帶著李悝的《法經》從大梁動身前往秦國的首都櫟陽(今陜西省西安)的。

公元前362年,秦軍攻占魏國的龐城之後,秦獻公便去世了,繼承君位的是年僅二十一歲的太子渠梁,也就是秦孝公。

秦國在春秋時期,有過一段短暫的輝煌,那就是秦穆公稱霸的年代。然而自秦穆公死後兩百余年,由於晉國持續強大,秦國基本上被晉國隔斷了與中原的聯系,只能偏安西陲,久而久之,竟然被中原各國視為狄夷。

進入戰國後,晉國解體,秦國趁機向東擴張,侵奪魏國的領地,又遭到吳起的迎頭痛擊,反而丟失了富庶的河西地區,可謂得不償失。

秦獻公上台後,秦國經過一系列改革,國力有所增強,幾次對魏戰爭都取得勝利,並迫使魏國遷都大梁。然而,和東方列強相比,秦國仍然十分閉塞落後,幾次局部戰爭的勝利,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秦、魏之間力量的對比。魏國仍然控制著河西地區,而且在魏惠王的領導下,又在中原獲得了廣闊的戰略空間,對秦國形成了強大的壓力。

秦孝公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布了《求賢令》:

“當年我秦國的先君穆公自岐山、雍城興起,施行德政,振奮士氣,向東平定晉國之亂,飲馬黃河;向西稱霸於戎狄,辟地千裏。天子賜予霸主稱號,諸侯各國都來朝賀,為後世開創了基業,何等光大輝煌!然而到了厲公、躁公、簡公年代,接連幾世不得安寧,國家內憂外患,被三晉奪去了河西的土地,諸侯也都看不起秦國,沒有比這更大的恥辱了。獻公即位後,安定邊境,遷都櫟陽,就是為了東伐三晉,收復失地,恢復我大秦的光榮。寡人每念及此,便深感痛心。如果有誰能夠獻出富國強兵之策,我必封官加爵,列茅分土!”

一時間,天下英雄紛紛湧入秦國,身形消瘦的衛鞅混跡於其中,並不顯得特別引人注目。

他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

第一次見面,談了不到十分鐘,秦孝公便哈欠連天,將衛鞅打發走了,而且責怪景監:“你推薦的人狂妄無知,胡說八道,有個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