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商鞅變法(第4/8頁)

甘龍聽著,按劍的手不覺松開,半晌沉默不語。另一名重臣元老杜摯見狀,大聲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言變法;沒有十倍的功勞,就不能輕易更換舊制。遵循過去的法度,不容易犯錯誤!”

“您想的是不犯錯誤?”衛鞅臉上露出一絲嘲諷的笑容,“的確,什麽事情都一成不變,最不容易犯錯誤。可是您想,夏桀、商紂,他們因循舊制,不也是亡國了嗎?商湯、周武,他們積極變革,最終還不是得到了天下?請你們睜開眼睛看看這個世界,競爭有多殘酷!魏國通過變法而強大,奪取了秦國的河西,至今沒有歸還。如果你們還停留在不犯錯誤的認識上,那麽接下來,魏國人就會繼續蠶食秦國的土地,直到讓你們走投無路!”

杜摯也被說得啞口無言。

甘龍、杜摯在秦國德高望重,這兩個人被說服(至少表面上),意味著衛鞅變法的主要障礙被掃除。

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考驗衛鞅的真才實學了。但是在實施變法之前,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

他要找一個人,一個搬得動木頭的人。

變法前須取信於民

公元前359年的一天,秦國首都櫟陽的南門人頭湧動,熱鬧非凡。原來新上任的左庶長衛鞅發布了一則告示,全文如下:

“有能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者,賞金十兩。”

告示旁邊確實豎著一根三丈長的木頭,還派了兩名衛兵把守。圍觀的百姓有數千人,大夥議論紛紛,就是沒有人上前去搬那根木頭。

“這是左庶長在變著法子消遣咱們呐!”所有人都這樣認為。確實,從南門搬根木頭到北門,花不了一頓飯工夫,連汗都不會出,怎麽可能賞金十兩?賞十個銅錢就不錯了。

到了下午,有個文官過來,奉左庶長之命,在告示上加了個“五”字,將賞金十兩提高到五十兩,然後顧自搖著頭笑著走了——連他也不相信這是真的。

有個在櫟陽城中當搬運工的小夥子,圍觀了半天之後,終於鼓起勇氣走上前,在眾人的嘲笑聲中扛起了木頭。按照他的想法,搬根木頭嘛,就當是鍛煉身體,至於有沒有賞錢,那都無所謂。

數千人都跟著他從南門來到北門看熱鬧。

北門那兒,也有兩個衛兵站在城墻下。看到小夥子過來,有一個衛兵便上城樓去稟報。沒過多久,衛鞅便在一群官吏的簇擁之下來到城墻下邊。

“這根木頭,是你從南門搬過來的?”衛鞅問道。

小夥子靦腆地點點頭。

數千人都屏住了呼吸,就像是看一台精彩的舞台劇,終於等到了高潮部分一樣。不用說,他們心裏面比台上的演員還期盼戲劇的結果,等待著看到小夥子失望的表情,然後爆發出一陣集體狂笑。

衛鞅微笑著環視了大夥兒一圈,招了招手,立即有人端著一個朱漆的盤子上前。盤子上邊蓋著一塊紅布。衛鞅親手揭開它,並將盤子端到小夥子跟前。

“這是你的了。”

當天陽光燦爛,在場的所有人都被那五十兩黃金反射的光芒刺得睜不開眼。

小夥子差點暈厥。

這件事情很快傳遍了全國,聽到的人無不咋舌,一方面是對這小夥子的好運氣艷羨不已——五十兩黃金,作為一個平民而言,幾輩子都不用幹活了;另一方面則是——原來左庶長是這樣一個說話算數的人啊!

只有一個從魏國河西地區來的老頭兒,聽到這件事後捶胸頓足,連聲說:“為什麽我不在場,為什麽我不在場?”

據《韓非子》記載,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秦國有個哨所靠近魏國境內。這個哨所的守軍時常襲擊魏國農民,但是又不值得征調部隊攻打它。於是吳起就在北門外放了一根車轅,下令說:“誰能把車轅搬到南門外,就賞賜他上等田地、上等住宅。”起初沒有人去搬它,最終有個人把車轅搬到南門,吳起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賞。不久吳起又在東門外放了一石紅豆,下令說:“誰能把紅豆搬到西門,賞賜如前。”百姓們都搶著去搬。最後吳起下令道:“明天要攻打秦軍哨所,能沖鋒陷陣的,就任命他做大夫,賞賜上等田地和住宅。”百姓們爭先恐後參戰,一個早上就把哨所攻占了。

衛鞅立木賞金,取信於民,自然是從吳起那裏學來的。

變法的重點之一:農民問題

立木賞金後不久,衛鞅就正式粉墨登場,上演他的變法大戲了。

他和李悝一樣,認為農業是國家的基礎,要想國家強大,首先必須保證糧食生產。因此,他頒布了第一條法令——《墾草令》。

自古以來,農民種田,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要讓農民多種田,只種田,努力開荒種田,除了種田不作他想,就需要用點特別的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