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商鞅變法(第3/8頁)

景監很郁悶,回來之後便問衛鞅:“你都跟主上說什麽了?”

“帝道。”衛鞅說,“不過看來他根本聽不明白,沒說幾句就打哈欠了。”

景監說:“什麽天道地道,我一概不懂。但我要告訴你,別在主上面前故弄玄虛,要說就說點實在的,他最不喜歡別人誇大其辭、信口開河了。”

衛鞅想笑又不敢笑,說:“請您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給他說點實在的。”

景監倒也耐煩,過了五天,又安排衛鞅和秦孝公見了一面。沒想到,兩人聊了沒幾句,衛鞅又被趕出來了。

不消說,景監又挨了秦孝公一通批,回來問衛鞅:“這次你又說什麽了?怎麽又被趕出來了?”

衛鞅說:“這次我說的是王道,還是不對他的胃口。”

景監說:“那咋整?”

衛鞅說:“請您再給我爭取一次機會,相信我,一定會讓主上滿意的。”

過了些日子,景監果然又安排衛鞅見到了秦孝公。會見結束後,秦孝公對景監說:“你的這位客人,原來倒也有些學問,今天聊得挺開心,你讓他過幾天再來找我。”

景監松了一口氣,回來告訴衛鞅。衛鞅不覺莞爾一笑,說:“我已經摸到主上的脈搏了。”

景監問:“你都說啥了?”

衛鞅說:“霸道。您有所不知,帝道王道,都是長治久安之策,然而須假以時日,不可急於求成。霸道則有如猛藥,藥力強,見效快,然而急功近利,恐留後患。主上是個性急的人,這次我給他下了點猛藥,下次再加碼,直接給他說強國之道,必成大事。”

幾天之後,衛鞅和秦孝公進行了一次長談。據《史記》記載,這一次,秦孝公完全被衛鞅吸引住了,聽得出了神,習慣性地想用手肘撐住席前的小方幾,卻撐了個空,摔倒在衛鞅面前。

衛鞅給秦孝公開的藥,其實就是魏國李悝變法加楚國吳起變法的升級版,大而言之,有四項內容:

一、重視農耕,發展經濟;

二、獎勵軍功,提升軍隊戰鬥力;

三、剝奪貴族特權,強化中央集權;

四、廢除人治,推行法治。

但是,光說服秦孝公還不行。長久以來,秦國的政治把持在貴族元老手中,國家大事,甚至包括國君的廢立,都是由他們說了算。例如秦懷公本來是流亡的公子,就是被貴族們從晉國迎回來當國君的,後來又被他們拋棄,遭到圍困而自殺。秦簡公也是從晉國迎入的。

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原來也是流亡在魏國,長達二十多年,目睹了魏國的變法與強大。後來被秦國的貴族迎立為君,才將魏國的政治理念引入秦國,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

可想而知,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準備任用衛鞅變法,必須先過國內的貴族元老這一關,而他們,對於一個從魏國來的衛國人主持大局,並且一上來就叫嚷著要剝奪他們的特權,無疑是強烈反對的。

交鋒在朝堂上直接展開。

秦孝公說了一段開場白,大概意思是,國君的責任是守護社稷,臣子的責任是維護國君。今天我找你們來,是想告訴你們,如果秦國要強大,必須要變法,但是變法是大事,我怕天下人議論,所以想聽聽你們的意見。

衛鞅馬上說,怕這怕那,什麽事都幹不了,主上既然決心要變法,就不要管天下人怎麽議論。而且高人行事,本來就容易遭到世俗非議;有真知灼見者,一定會受人嘲笑。蠢人等到事情發生後都弄不明白是什麽道理,智者卻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麽不可以和老百姓去共同謀劃新生事物,而只能和他們共享成功的快樂。所以說,聖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對老百姓有利,便不必遵循舊的禮制。說一千道一萬,主上您還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秦孝公故作矜持地點了點頭,剛說一個“對”字,上大夫甘龍便說:“這件事要慎重!”甘氏是秦國的名門望族,甘龍本人在秦獻公時期出力甚多,也算是當年的改革派。但是,對於衛鞅那種推倒重來的激進式變法,他還是感到吃不消。甘龍對秦孝公說,自古以來,聖人不通過移風易俗來教育民眾,智者不改變已形成的法令來治理國家,不如保持原有的風俗,襲用舊有的禮制,因勢利導,徐徐而進,這樣老百姓能夠保持安定,官吏們也容易接受。

“您所說的,乃世俗之見。”衛鞅的詞措甚為鋒利,“平常的人自然安於舊俗,書生則拘泥於書本上的見識。這兩種人,讓他們奉公守法還可以,但是不能和他們談論變法圖強,因為他們根本聽不懂!”

甘龍勃然大怒,以手按劍,作勢欲起。衛鞅神色如常,繼續侃侃而談:“敢問上大夫,夏、商、周三代的禮制難道相同嗎?當然不同,而且有很大區別,可為什麽它們都能治理天下?春秋五霸的法制都一樣嗎?也不一樣,各有各的特色,可為什麽他們都能稱霸一方?這些問題,在座的諸位大夫想過沒有?自古以來,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拘泥於成法;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平庸的人被禮制約束,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