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商鞅之死

漳水之盟暫時解決了趙、魏、齊等國之間的矛盾,至少表面上看起來如此。

但是對於魏國來說,戰爭尚未結束。公元前351年,秦國再度出兵進攻河西,攻克上郡的戰略要地固陽(今陜西省延安)。

公元前350年,魏軍在大將龍賈的帶領下發動反攻,雙方在定陽(亦在今陜西省延安境內)展開大戰。幾個回合下來,秦國人發現,雖然魏軍在桂陵之戰中遭到失敗,實力卻損失不大,仍然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魏將龍賈也不是等閑之輩,曾經主持修建大梁以西的長城,是一位攻守兼備的將才,在戰場上揮灑自如,多次打得秦軍丟盔棄甲。

雙方打了一年之後,秦國主動提出和談。秦孝公和魏惠王在彤地(今陜西省華縣)舉行會盟,締結了和平條約。魏惠王終於跌跌撞撞地穩住了局勢。

公元前348年,剛剛即位一年多的趙肅侯來到陰晉與魏惠王相會,趙、魏兩國的關系得到進一步加強。

此後數年,中原基本無戰事,魏國抓緊時間休養生息,原本就富庶的三河地區又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到了公元前344年,魏惠王感覺到元氣恢復得差不多了,又忍不住蠢蠢欲動,準備以朝覲周天子為名,召集魯、宋、衛、鄒等“泗上十二諸侯”舉行會盟,重圖霸業。

就在魏惠王緊鑼密鼓地籌備會盟的時候,秦孝公突然派了一位使者來到大梁。這位使者不是別人,就是當年魏相公叔痤門下中庶子、現任秦國大良造衛鞅。

自立為王的逢澤之會

衛鞅的來訪在很大程度上打亂了魏惠王的部署。

按照魏惠王的本意,召集諸侯會盟,一是擡高自己的身價,二是“以西謀秦”,想發動大家都來與秦國為敵,共同揮兵西進,搶占秦國的土地,將秦國打回“老、少、邊、窮”的原形,甚至從地圖上抹去。

衛鞅一來,便對魏惠王說:“寡君聽說您要舉行諸侯會盟,共同朝覲周天子,特派下臣前來表示祝賀。寡君特別交代下臣問一下,秦國雖然偏小,但也是周朝的諸侯,這種尊崇王室的大好事,為什麽不知會他也來參加?”話說得委婉,實際上是在告訴魏惠王,你心裏打什麽主意,秦孝公全知道。

魏惠王也是江湖老手了,馬上說:“寡人不只是沒邀請秦國,也沒有邀請齊、楚、趙、燕、韓等國。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魏國是個小國,勢單力薄,雖然有尊王之心,卻也知道自己的斤兩,不敢對大國發號施令。寡人這樣回答,不知道秦伯是否滿意?”

周朝的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三晉雖然是後起之秀,卻都被封為侯爵。而秦國雖然早就立國,卻一直是伯爵,是以魏惠王稱秦孝公為秦伯。

衛鞅說:“您謙虛了。魏國沃野千裏,物產豐富,帶甲三十六萬,北克邯鄲,西圍定陽,分明是天下第一強國。”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聽到衛鞅這樣說,魏惠王不覺微微一笑,面露得意之色。

“但是,令下臣感到疑惑不解的是,以魏國之強而召集諸侯會盟,為什麽只請宋、衛、魯、鄒這樣的小國?這些國家誠然便於驅使,卻不足以支撐您的王圖霸業。”

衛鞅說到“王圖霸業”四個字,偷偷地看了魏惠王一眼,只見他兩眼放光,一副躊躇滿志的神情,顯然已經被打動了。他趕緊趁熱打鐵,繼續說道:“依下臣之見,您不如向北爭取燕國,向東討伐齊國,則趙國必然死心塌地跟從你;向西爭取秦國,向南討伐楚國,則韓國也會聽從您的指揮。您以伐齊、楚之心來順應天下之志,則王圖霸業已現。您大可以穿上王服,登上王位,以王者之尊率領天下諸侯圖謀齊、楚。”

“王者之尊?”魏惠王打了一個激靈。誰都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個“王”指的是周天子。雖然自周平王東遷以來,群雄並起,早就沒有人將周天子放在眼裏,但是諸侯再大,也只是諸侯,最多到周天子那裏討個方伯(霸主)的稱號,用以號令天下,還沒有人敢將這個“王”字加在自己身上。當然,楚國是個例外,它一開始就自認是化外之國,還在山旮旯裏茹毛飲血的時候就自封為王,中原各國打心眼裏是看不起的,也是不承認的。現在衛鞅提出魏惠王也可以稱王,魏惠王激動之余,不禁又打了一個問號:這樣做,行得通嗎?

衛鞅看出了魏惠王心裏的猶豫,不緊不慢地說了一句:“下臣出訪之前,寡君明確表示,您若稱王,秦國願意擁戴。寡君雖然不能親自赴會,但是一定會派公子代表他參加,以示尊重。”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也許記得,東漢末年,天下三分已成定局之際,孫權曾經派人給曹操送去一封信,勸他稱帝。曹操大笑,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